更有一种纯朴的民俗风情和精神意义在其中。
学生行“束修之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尊师重道之风。
在古代,孔子注重品德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教授学生生活常识、为人处世之道以及对社会和个人有用的知识和技能。
学生自然也要有学生的“德”。
当然,今天的商业化有一定的原因,也有一定的需求性,我们应当理性看待,主动做我们自己的好学生。
孔子删简《春秋》,还析《周易》,功在千秋,他的“教化”“德”“仁”,我们要好好学习。
这些都是健康的中华传统文化和思想,是我们精神扎根并茁壮成长的丰沃土壤。
要做一个健康的人,我们要注意上古先贤给我们留下来的叮嘱和启示。
什么是健康?
一个人不生病就是健康吗?
思想也要健康!
而思想的健康又会反作用于身体,这些都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是养生的应然之举。
有一门学科叫《中华养生学》,听说学习的孩子都突破修为了(惊呆表情)。
而学习嘛,自然要有一个方向,是求专好呢,还是应该广博?
在学习中,求“专”可成专业之才,于特定领域深入钻研能掌握精湛技能。
但仅求“专”易视野狭窄。
求“广博”能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储备,提高综合素质与适应力。
然而只求广博可能难精。
所以应先“专”后“博”,先在一领域深入,有所成就后再拓宽知识面,最后援道以达更高认知境界。
当我们在专业和广博的基础上,不断地思考、总结和感悟,就能够逐渐领悟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达到一种更高的认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