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于天地,食五谷杂粮,有的时候会因为一些原因而生病,以前的人们会寻找中医问诊,中医之道,是符合天地之道的。
我们的中医是贴合于天地之道的,观察天地的运行,分析人体的规律,我们可以去了解,去学习,去传承。
听说过一个词叫“弃医从文”,这是为何呢?
当时的社会环境混乱动荡,民众心灵蒙尘,需要救“心”,鲁迅这才决然弃医从文。
救“心”,指的是拯救民众的精神和思想,我们的民族需要觉醒的灵魂。
其实,不论是从医,还是从文,他都是在救人,救国,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在行医。
医是符合天地之道而行的,以文字为良药,治愈民族的精神创伤;以思想为灯塔,指引国家的前进方向。
中医,自古以来都是这样。
学习中医的知识与理论,在养生方面也大有裨益。
我们养生需要多学习理论概念,这些概念所涉及的方面颇广,有中医、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体质、情志等,学而时习之,自己做自己的老师。
除了理论与实践,我们还需要结合第三个方面——常识部分,这一部分则需要我们寻找志同道合的挚友,一起养生,一起修行,在交流讨论中互相分享。
良师益友,好的学习是不用拘泥于形式的。
走在操场亦可学,穿过树荫亦可开课。
古时候的圣人孔子是如何教书育人的?
那时的环境比较质朴简单,学生拜师当行“束修之礼”,一把芹菜,一块干肉,便是拜师礼了。
跟着老师开始学习,学生活常识,为人素养,学习对社会和个人有用的东西。
为什么要给老师“送礼”呢?
这是学费吗?
“束修”,其实就是约束自己,体现自己的上进心。
“束修”一方面有作为见面礼的含义,在物质相对匮乏的时代,它代表着学生对老师的敬重以及愿意跟随老师学习的诚意。
另一方面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部分类似于学费的功能,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意义上的学费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