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首抚

据史籍记载,罗汝才“受抚”后,“熊文灿召集诸将在迎恩宫署大摆宴席款待罗汝才等人及其部下,花费不菲。

奏请朝廷授予罗汝才游击之职,将其部队分别驻扎在上庸、房县、竹溪、保康等地。

罗汝才自称不愿接受官职、领取粮饷,只愿做个山农,靠耕种养活自己。但暗地里却与张献忠相互呼应”。

“熊文灿发文命令他解散部下,挑选精锐跟随官军出征立功。罗汝才却不予理会”。

明政府郧阳抚治戴东旻在奏疏中说:“曹操(罗汝才的绰号)接受招抚后,将他的部下分散安置在房县、竹溪等县。却不听从解散部下的命令。

还说‘愿意做百姓,耕田种地’,这不过是目前自欺欺人的说法罢了。”又说:“罗汝才表面上占据土地屯兵,实际上却从未真正让士兵去耕田种地,这是带着刀去耕种,一旦发生冲突,立刻就会起兵反抗。”

所以他极力主张趁机进行剿杀,“依我愚见,贼寇分散了就难以追捕,聚集在一起就容易消灭。

如今他们就像关在笼子里的羊、掉进陷阱的野兽,聚集在二三百里的范围之内,希望总理大臣率领邬郢的士兵。

总督大臣率领关陇的兵马,出其不意,悄无声息地迅速赶到,像在黑山攻打张燕、在赤壁火烧曹操一样,岂不快哉!”

只是因为当时明廷的“兵马都因边境警报全部撤离,只剩下几千步兵,根本不是能战胜敌人的力量”,才勉强维持着招抚的局面。

明朝廷何尝不想利用张献忠、罗汝才等部集中在一个狭小区域且没有流动的形势,将他们一网打尽,只是因为满洲贵族军队的进犯牵制了它的力量,实在没有精力顾及此事,才只好暂时作罢,等待日后的机会。

从当时明政府房县知县郝景春留下的禀帖来看,罗汝才“受抚”时与当地官府订立了《无相侵害之盟约》,但他对总理熊文灿颁布的条约却“处处违背”。

那么罗汝才在“受抚”期间都做了些什么呢?根据郝景春的报告,“最近各贼在初一日分派土地,将房县十五乡的民居、民田公然当作自己的财产,屯积粮草,为储备军饷做打算”。

他还“给附近穷苦百姓本钱,让他们做生意”。这自然得到了当地群众的支持,出现了“大家竞相相信并听从他,纷纷投入各营”的局面。

郝景春明确指出,罗汝才的受抚是假招抚,“从这次假招抚之后,小小的房城就已经是他们囊中之物,只等时机一到就收入囊中了”。

事实证明,罗汝才在“受抚”期间拒绝接受明政府的官职,不要粮饷,不放下武器,既不听从明政府的调遣,也不允许明朝官员干预义军的内部事务。

而且在一定范围内没收了地主的田产,实行屯田以积累粮草,招纳贫苦群众加入起义军,在人力和物力上为重新起义做了必要的准备。

这充分说明罗汝才在受抚期间没有放弃农民革命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