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崇祯十一年到十二年这段时间里,众多起义军的首领中,不少人被官军看似强大的力量所震慑,受明廷引诱而陷入了投降“受抚”的骗局。
不过,我们不能仅仅从表面现象来判断,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接受了“招抚”就等同于背叛。
实际情况是相当复杂的,要想做出准确的评判,就必须深入考察这些首领人物在“受抚”期间的具体表现。
张献忠和罗汝才都是明末农民战争中声名赫赫的领袖,他们在“受抚”后不久便再度起义,为推翻明王朝的反动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
因此,对于他们在湖广谷城和房县“受抚”的情况,我们有必要进行细致的分析。
首先来看张献忠“受抚”期间的表现。张献忠“受抚”之后,接受了明政府授予的副将职位,还领取了一些粮饷。
在与明政府官员的交往中,他尽可能遵循明朝官场的惯例。
可靠记载显示,张献忠曾前往沔阳港拜见总理熊文灿;
明湖广巡按御史林铭球来到谷城时,张献忠也依照礼仪行跪拜之礼。
但这些都只是表面功夫,实际上,张献忠在谷城始终保持着农民起义军的独立性。
他虽然向明政府索要粮饷,却拒绝接受明政府调遣他去镇压其他农民军的命令,也不接受军队的改编或遣散。
据明朝湖广按察使同佥事王瑞栴当时的一份文书记载,崇祯十一年“五六月间,忽有十闯天等七八股势力全都奔向唐、邓之间,距离襄阳不到二百里”,熊文灿等人“极力劝说张献忠带兵去征剿,还提供了资粮,并派监军监督”。
然而,张献忠一味推脱,“嘴上答应但心里并不愿意,今天答应了明天又反悔,始终不肯迈出谷城半步”。
“到了七月初九日,张献忠又递交了一份文书,要求连续领取七、八、九三个月的粮饷,以养活他手下的一万一千名士兵;
如果没有粮饷,就要求在湖广所属的每个府,平均给予两万两白银来维持士兵的生计”,这显然是故意给明政府出难题。
表面上,他与明朝地方官员和当地乡绅时有礼节性的往来,但内心深处却时刻保持着高度的戒备。
他借着“受抚”的掩护,暗中做了许多重新起义的准备工作。
在军事方面,张献忠的起义军在“受抚”期间仍然“人员不分散队伍,武器不离身”,并且坚持每日操练兵马,保持着临战状态。
“还每日制造战船,已经积累到一百多艘,同时打造极为精良的武器装备”,“买马制器,日夜忙碌,唯恐准备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