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撤退

并且在谷城的每个城门各派几十名士兵,表面上说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出”,实际上是在监视明朝政府地方官员的行动。

这时,明朝廷内部对于招抚张献忠这件事议论纷纷。

杨嗣昌主张朝廷颁布诏书“赦免罪行”之后,调张献忠的部队到熊文灿的军队前“杀敌立功,酌情给予加官衔并颁发委任状”。

兵科给事中姚思孝也上奏说:“招抚贼寇这件事,很难让人完全相信。这个张献忠在谷城县有几万人,又造房子又种田,还是应该把他们遣散才对。”

朱由检却说道:“造房子种田,这正是招抚的好处,又要把他们遣散到哪里去呢?”他一心想要维持招抚的局面,从话语中就能明显看出来。

张献忠在谷城接受明朝廷的招抚,固然是一种权宜之计,但也不能否认,他当时在思想上确实有动摇的一面。

在接受招抚的半年多以前,张献忠在湖广上津县元真观避暑时,修缮了关帝庙,重新塑造了关羽的神像,还撰写了一篇记文刻在石碑上。

其中说:“焚烧杀戮百姓不是我本心愿意做的,实在是天意逼迫。也知道大家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开州开县,都有法律规范,无奈天意如此,实在由不得我。就像黄巢的往事,劫数似乎也是不由自主就发生了。”

这篇碑文表明,张献忠在思想上仍然受到封建礼法的束缚,他把自己参加农民起义说成是天意所迫,并非出自他的本意。

这种思想状况,和他接受明朝政府的招降,很难说没有关系。

从当时整个农民起义的形势来看,张献忠接受招抚,对其他一些起义首领也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尽管他的受抚和刘国能、李万庆等叛徒在本质上不一样,既没有改编军队,也没有放下武器,但他在各支起义军中,毕竟是个有影响力的人物,他带领部队接受招抚,客观上助长了农民军中投降受抚的不良风气。

在张献忠接受招抚之前,崇祯十一年正月,闯塌天刘国能在随州投降了明朝政府。

刘国能原本是个秀才,参加起义后,曾为农民革命事业做出过一些贡献,成为起义前期的着名首领之一。

但是,浓厚的封建忠孝节义思想,像无形的绳索一样束缚着他,使得他在阶级矛盾激化的时候,最终倒向了统治者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