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守夜

一进门,就被眼前的场景深深吸引。父亲正和其他村民围坐在灵堂前,他们的面容肃穆,眼神中流露出对逝者的哀思。中间摆放的是一个看似普通的破糖瓷盆,但它此刻扮演着火炉的角色,里面燃烧着的是通红的老树根,散发出阵阵温暖,也映照出每个人脸上的光影交错。米利坨夫的目光越过众人,投向身后的灵堂,那里是他未曾涉足的神秘之地。

灵堂前挂着一张素色的帘子,它像是守护着逝者最后的尊严,不让外人轻易窥探。帘子前的小方桌上,两支白蜡烛静静地燃烧着,烛光摇曳,映衬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蜡烛旁边,一根木棍上系着银魂符,那上面刻着的符文曲曲折折,充满了古老文化的韵味,它们诉说着关于灵魂归宿的古老传说,让人不禁陷入深深的思考。

米利坨夫缓缓走近,心中充满了对未知的好奇和对逝者的尊敬。他与父亲交换了一个眼神,无需多言,彼此之间的情感已经通过眼神传递。随后,他找了个位置坐下,加入了这场静默的守夜仪式。周围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火炉的温暖、烛光的温柔、以及那银魂符的神秘,都在无声地讲述着生命的轮回和时间的流逝。

随着夜的深入,米利坨夫开始聆听村民们讲述的往事,那些关于绍伊谷老人的故事,有的令人捧腹大笑,有的则让人泪湿衣襟。这些回忆,如同一颗颗珍珠,串联成了逝者一生的缩影,也让在场的每一个人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感悟。

米利坨夫和认识的长辈同辈们一一打了声招呼后,便让父亲回家休息去了。他知道,守夜虽是一种传统,但也是一件极其耗人精力的事情,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充满哀思的夜晚。大家就那么围坐在一起,聊着天,用话语填满这寂静的夜空,试图驱散心中的悲凉。米利坨夫白天赶路已久,身体早已疲惫不堪,在这温暖的火盆旁坐下不久,便感到一阵阵困意如潮水般涌来。在烛光摇曳和村民们的低语中,他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

然而,就在夜深人静之时,一阵突如其来的冷风猛然吹过,将米利坨夫从梦中唤醒。他睁开双眼,只见灵堂的门敞开着,之前的热闹已荡然无存,围坐的人群不知何时已经散去。只有火盆里的木炭无力地燃烧着,发出微弱的光芒,仿佛也在诉说着夜的寂寞。米利坨夫站起身,伸了个懒腰,正准备踏上归途,结束这漫长的一夜。

就在这时,一只枯瘦的手从旁边的阴影中悄然伸出,打破了夜的寂静。米利坨夫本能地后退一步,睡意瞬间消散得无影无踪。那只手稳稳地拿起一些劈好的木头,轻轻地放入火盆之中,顿时,火光变得更加明亮,照亮了整个灵堂,也驱散了四周的阴暗。从阴影中缓缓露出一张苍老的脸庞,是一位老人,他穿着一件显然年代久远的大衣,领子高高地竖起,几乎遮住了半边脸颊,只露出一双深邃的眼睛和一撮像花瓣般洁白的胡须。

“科诺家的孩子,想不想听个故事啊?”老人微笑着开口,声音虽轻,却带着岁月的沧桑和智慧的光芒。米利坨夫被这突如其来的情景所吸引,他点了点头,重新在火盆旁坐下,心中充满了好奇和期待。老人见状,满意地点了点头,随即开始了他的讲述。

米利坨夫的目光在屋外黑沉沉的夜幕与火盆旁的老人之间徘徊,最终,好奇心与对故事的渴望战胜了归家的念头。他深吸一口气,仿佛是要将这夜的凉意一并吸入胸膛,然后坚定地坐回到了老人的面前。火光在他眼中跳跃,映照出他年轻的脸庞,那双眼睛里闪烁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渴望。

老头的声音低沉而悠扬,如同秋日黄昏的钟声,缓缓地讲述着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他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守夜仪式并非如今天这般简单,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与情感,复杂而讲究。那时,人们会在野外的坟地里守夜,身后不是灯火通明的灵堂,而是刚刚落成的新坟,一座座静默的土丘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庄严。他们围坐一旁,不是围着温暖的盆火取暖,而是燃烧着玉米干,那噼啪的声响,如同逝者与生者之间微妙的对话。

燃烧玉米干的习俗源自古老的民间信仰,人们相信这样做是在为逝去的亲人“烧炕”,使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也能感受到人间的温暖,从而在新居中过得更加舒适,减少对生者世界的侵扰。然而,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有一个地方却如同禁忌一般,令所有人闻之色变——北山。

北山,自古以来便是传说中的阴气聚集之地,夜幕降临之时,常常会传来令人毛骨悚然的鬼声。那声音低沉而凄厉,仿佛是另一个世界的声音,穿越时空而来,诉说着不为人知的故事。每当夜深人静,北山的鬼声便会更加清晰,让人不禁心生畏惧,连最勇敢的猎户也不敢轻易涉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