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灭大理

忽必烈闻言认为他是个忠臣,允诺让高氏后人世代为官;后来高氏子弟一直在云南境内担任土司,一直延续到清朝。

真是滑稽,擅权摄政的佞臣仅凭临死前的一句话就能被评定为忠臣,荫封子孙几百年;而真正的受害者段氏一族却依然要面临着蒙古人的威胁。

公元1255年春,除善阐以外的大理国诸城尽皆归降蒙古,忽必烈也没了继续打下去的兴致,于是便将兀良合台留在这里继续作战,他率大军北返草原。

在忽必烈走后,兀良合台继续率军进攻大理国余部,先破哈剌章水城,而后进至罗部府,在这里,滇东36部落的大酋长高昇聚集蛮兵迎战,兀良合台佯装不敌,将他们引至洟可浪山脚下,而后率军回击,蛮兵哪见识过这个场面,顿时大败亏输,四散逃命。

兀良合台也不去追击这些蛮兵,反而加快了速度,一直攻到了善阐城,这里三面被滇池环绕,一面与陆地连接,加上城池坚固,段兴智便决定在此与蒙古大军决一死战。

兀良合台也根本没惯着他,大军抵达的第一天便直接下令攻城,经过了七天的猛攻终于破城而入,段兴智见状不妙,匆忙逃出城去,兀良合台亲自率军追杀,最终在昆泽(昆明城外的一个山谷)将他生擒,而后用囚车将其押送至和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至此,历经317年,传22代的大理国彻底灭亡。

但段兴智却没死,在被押解到和林面见蒙哥之后,段兴智主动献上了大理地图,同时表示愿意归顺,蒙哥觉得他非常识时务,于是对他以礼相待,并赐予他“摩合罗嵯”的称号(梵语,意为‘大王’),仍让他返回云南担任大理总管,协同蒙古官员统治一方。

段兴智可乐坏了,他觉得蒙古人算是自己的恩人,以前自己只是有国君的名号,没有实权,这次反而因祸得福,真正意义上掌握了治理云南的权力。

于是段兴智对蒙哥感恩戴德,在返回了云南之后,亲自为蒙古大军开路,率领自己的亲军去镇压那些敢于反叛的各族百姓,将原大理国境内的五城八府四郡及乌、白三十七蛮部,特磨溪洞三十六蛮部尽皆归顺到蒙古麾下。

与兴高采烈的段兴智不同,在灭亡了大理国后,忽必烈却迎来他人生中的又一次危机。

早在1253年,蒙哥便传旨给忽必烈,让他在南京(今开封)、关中自己挑选一个地方当作封地。

忽必烈大喜,于是召集诸谋士开始商讨到底要哪一块,姚枢建议道:“开封一带靠近黄河,水道迁徙无常,水土不好,四周还有盐碱地,不如关中那般身居腹地,还有险可拒,况且土地肥沃,自古以来便有天府陆海的名号。”

忽必烈深以为然,于是便上奏蒙哥,请求将关中作为自己的封地,蒙哥允诺,但觉得关中的人口有些少,于是将怀州、孟州也一并划给了他,于是忽必烈便将这两个地方作为试点,开始推行自己以儒治国的策略。

他先是设立了京兆宣抚司,任命孛兰和杨惟中为宣抚使,商挺为郎中,负责治理地方;姚枢任劝农使,负责督促百姓恢复耕种;许衡为京兆提学,负责教育与选拔人才;而后又成立了交钞提举司,开始发行自己的宝钞。

至于忽必烈的头号亲信刘秉忠,则去负责给他建造王府了,因为此时的忽必烈因为要处理漠南及汉地的军政事务,通常住在恒州与抚州之间的草原上,因为要保持着蒙古人随季节变化而迁徙的习惯,使得他经常要改换驻地,交通联络都极为不便,于是他便命刘秉忠于恒州以东、滦水以北的龙岗,营建一座王城,命名为开平府。

开平的地理位置十分不错,这里处于蒙古草原的最南端。北连大漠,方便与都城和林传递消息;南接中原,便于就近控制华北汉地,可谓是南北要冲。

除了自己的封地之外,他还借着总理漠南汉地军政事务的身份,在河南、陕东一带设立了经略司,司衙立于汴梁,任命忙哥、史天泽、杨惟中、赵壁为经略使,对这两个地方展开治理。

当时,河南有个叫刘万户的豪强为祸一方,其郡中哪怕有婚丧嫁娶之事都得需要他点头同意方可,人皆称其为“翁”,由于十分不理解,我特意去查了一下翁这个字的释义,新华字典解释为对老年男子的称呼,但我感觉以刘万户的所作所为,百姓们肯定不会对他有什么尊称,所以我认为这个翁大概类似于现在东北话中的“老逼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