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里的老师有不少从官场上退下来的,各自都有一些小爱好,例如山长,他出生官宦之家,从小锦衣玉食,长大后开始读书,但读着读着就弃文学医,一学就是十多年,还解了两例疑难杂症。
后来在家人的逼迫下,重新开始学文,科举考中了探花郎,当了两年官后,山长看不惯官场沉浮,便辞官不干了,跑到白鹿山上接手了白鹿书院,自此,山长除了教导学生之外,空闲时间上山采药,下山当个坐堂大夫。
白鹿书院是个神奇的地方,在这里的每一个先生单独拎出来都有自己的一段传奇故事,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它奉行一个宗旨:
读书人有三大目标:忠君,爱国,为民。
先生们一生都在坚守着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在某种程度上,儒家学子是最传统的封建古人,但他们为这个时代坚守信念,传递薪火,他们不如日月耀眼,却像萤火一般发挥着自己的余热和光亮。
国家安稳时,他们可为官一方,为民请命;他们亦可行走乡野,治病救人;也可居于深山,当一个平平无奇的教书先生。
但当国家危难时,他们亦可放下手中笔,拿起杀人刀,抛头颅洒热血。
秦琅听到这里,才隐隐可见古代读书人之风骨。
读书人是复杂的,也是纯粹的,在这样一群理想主义者聚集的地方里,它总有一些地方悄无声息的改变着进入到这里的所有人,包括秦琅。
时间转瞬即逝,秦琅在白鹿书院求学三年,在他的诗赋有了一个阶段性的提高,晏先生告诉他文章火候已到,便赶在考试之前报了名。
秦琅考完试后正背着包袱从府州返回到了镇上,准备回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