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种田文科举男主6

晏先生点评完秦琅的文章后,便开始了下一位,时间一点点过去,教室里只留下晏先生语气严肃的说话声,直到所有学子的字和文章都被先生一一点评。

到了次日,丙戊院便开始了正式读书的日子,每日早晨跟着先生背书,吃早饭,然后中午学经义,下午练字。

秦琅因为自身的文采缺陷而被晏老师布置了一项特殊任务,先是将所有他能搜集到的诗词背诵下来,然后,每天琢磨出两首诗,不拘格式,不拘题目,哪怕写出来的诗烂到极致,憋也要憋出来。

诵读为本,读中悟情,日积月累的积攒或许能熏陶出秦琅的文采,这是晏夫子的教学方式之一。

于是每逢晨间或傍晚,白鹿书院便能看到一个身着青衣长衫的小书生站在一棵草或者一朵花面前念念有词,抓耳挠腮。

对于古代学子,他们从小就是接受诗词熏陶,写诗作赋信手拈来,只是好坏的差别,但是作为一个思维方式已经定格的现代人来说,写诗简直是要了老命了。

但在学院中每天晃悠,秦琅除了晏先生布置的课后作业诗词以外,收获也很大。

例如晏先生,他和秦琅一样,是耕读人家,但秦琅的先辈们富过,留下了不少家资,足够让秦琅安心读书,但晏先生却是真正的从农家子奋斗上去的,小的时候耕地砍柴,靠着家里资助上了私塾,考取了秀才,又靠着村里人资助考上了举人。

晏先生中举之后,名次靠前,考进士入朝为官,前途一片坦荡,但他却在二十岁人生最辉煌的时候放弃了仕途,回到村里,亲自给百姓启蒙。

他开了一家露天小私塾,男女老幼皆可听学,在他的努力下,最终使得一个村子的男丁大半都有了功名,村里的女孩子也因为识字而百家求娶。

此举在二十年前轰动朝野,陛下听闻民间有此良才,便下旨招揽入宫给皇子们讲读,没想到晏先生却以帝都人才济济,而他才疏学浅,此生立志为百姓开蒙,为贫苦农家子谋求一个出路,陛下大感于怀,御笔赐下一块“有教无类”的牌匾。

即便是晏先生现在在白鹿书院当先生,他依旧会每天都在山下的村落里教百姓读书识字。

秦琅有一次跑到后山的断崖上观察松柏,绞尽脑汁的想着该用什么词来称赞它横七竖八的枝条,就见山长一身粗布衣衫,背着药娄从山上下来,最开始,秦琅还上前和山长打招呼,但后来,便见怪不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