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仙之缘

书生遇狐仙

在那明季动荡不安的岁月,有一位书生,身形消瘦却透着一股儒雅之气,他正独自穿行于一片茂密而阴森的丛莽之间。四周杂草丛生,荆棘密布,风声在耳边呼啸而过,似鬼哭狼嚎般令人毛骨悚然。书生不由得加快了脚步,心中只盼着能早日走出这片荒野。

忽然,一阵清脆的书声琅琅传来,在这空旷的旷野之中显得格外突兀。书生不禁心中纳罕:这荒野之中怎会有读书声?好奇心顿起,他顺着声音的方向寻去。不多时,只见一位老翁正端坐在一片墟墓之间,周围环绕着十余只狐狸,那些狐狸个个毛色鲜亮,眼睛灵动,它们各自捧着书本,像人一样蹲坐在地上。

老翁见书生前来,缓缓起身相迎,动作之间颇有几分仙风道骨。而那些狐狸见老翁起身,也都纷纷捧着书直立起来,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书生,却并无恶意。书生心想,这些狐狸既然懂得读书,想必不会为祸人间,于是心中的惧意渐消,上前与老翁揖让一番后,便席地而坐。

书生恭敬地问道:“老丈,您与这些狐仙在此读书,所为何事?”老翁手抚长须,缓缓说道:“吾辈皆为修仙者。狐之求仙,大抵有两条途径。其一乃是采精气,拜星斗,通过不断修炼,渐至通灵变化,而后积累修行,以证正果,此乃由妖而求仙之路。然此途若稍有偏差,误入邪僻,便会触犯天律,虽则快捷,却充满危险。其二则是先炼形为人,待得人形既成,再讲习内丹之术,此为由人而求仙之道。虽说吐纳导引之法,并非一朝一夕可成,但只要持之以恒,久久坚持,自然可功德圆满。此途虽迂回曲折,却稳妥安全。”

书生若有所思,又问道:“但不知这狐形如何能转化为人形?”老翁微微一笑,道:“狐之形骸,并非固定不变,实则随心而变。故而吾等先读圣贤之书,明了三纲五常之理,待心中悟透,思想得以净化升华,形骸亦会随之转化。”

书生听闻,心中大感奇异,便请求借阅狐狸们所捧之书。老翁点头应允,书生接过一看,发现皆是五经、论语、孝经、孟子之类的典籍,只是书中仅有经文,却无注释。书生不禁疑惑道:“老丈,这经书上若无注释,如何能够讲贯其中深意?”老翁轻轻摇头,说道:“吾辈读书,但求明理而已。圣贤言语,本就不艰深晦涩,只需口口相传,稍加疏通训诂,即可领悟其义旨,又何须注释?”

书生觉得老翁此论颇为乖僻,一时竟惘惘然不知如何应对。思索片刻后,他又转而问道:“老丈,不知您高寿几何?”老翁抬头望向天空,眼神中透着一丝悠远,说道:“我都已不记得了。只记得我开始接受这些经文之日,世间尚无印板书。”书生心中一惊,这老翁竟如此长寿,对他的身份更是好奇。又问道:“老丈阅历数朝,世事变迁,不知有无同异之处?”老翁沉思片刻,缓缓说道:“大都不甚相远,唯有唐以前,世间唯有儒者。北宋之后,常听闻某人是圣贤,此为些许不同耳。”

书生心中暗自揣测,却始终摸不透老翁的来历与深意,只得施了一礼,起身告辞。老翁也不挽留,只是微笑着点头示意。

后来,书生又于途中偶遇此翁,心中兴奋,欲上前与他交谈,然而老翁却仿若未闻未见,掉头径直而去,只留下书生在原地,望着老翁远去的背影,心中满是疑惑与怅惘。

此事过后,书生常常陷入沉思。他想起老翁所说的修仙之道,又联想到当时世间之人对读书求仕的热衷与浮躁。许多人以讲经求科第,在经文中支离敷衍,词藻堆砌得愈发华丽,而对经义本身却愈加荒疏;还有人以讲经立门户,在学术上纷纭辩驳,学说看似详尽,实则对经义的理解愈发偏离正道。这与老翁所倡导的读书明理、修仙先修心的理念,岂不正相反?

再后来,书生听闻何励庵先生讲述此事,心中豁然开朗。他意识到,这或许是先生的一则寓言,意在告诫世人,无论是读书还是修行,都应秉持正道,莫要被虚荣与功利所迷惑。正如修仙之途,若只追求捷径而不择手段,终会陷入危险;唯有脚踏实地,从内心深处去领悟和改变,才能走向真正的圆满。而世间之事,又何尝不是如此?那些看似巧妙的手段与方法,中间往往隐藏着不稳之处,只有步步踏实,即便小有蹉失,也不至于酿成大祸。这与修仙的两条途径所蕴含的道理,实乃同一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