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二章 沪海IC厂投产

不过李家坡厂是生产DRAM的,采用了INTEL的完整技术路线,因此建设速度会快一些。

现在李家坡厂已经完成了设备的基本安装,正在进行设备调试和试生产,估计再有两三个月,也将能够全面投产。

李家坡工厂现在采用的是6英寸,1.5微米的生产工艺,这算是DRAM产业中,现在比较领先的工艺。

工厂投产之后,我们的主力产品,将是64K与128K DRAM芯片,这两个也都是当前比较高端的产品。”

在座的都是内行,所以虞博士介绍起来也比较言简意赅,但几乎所有参会的人,都明白这个工厂的先进程度。

此时DRAM的主流产品,还是32K,64K与128K则属于比较高端的产品。

至于更高的256K、512K、甚至1M的DRAM产品,虽然已经被研发了出来,但其实生产成本还非常高昂,只有一些特殊的应用场景才用的起,还没有进入行业量产阶段。

至于6英寸、1.5微米的工艺,其实已经是现阶段,能够大规模量产的先进工艺了。

8英寸的硅片技术,现在已经开始出现了,但目前还处于技术导入期,并没有成熟。

至于1.5微米的工艺,其实已经是接近了微米级工艺的顶峰,再向前一步,就要下探到亚微米极了。

如果仅仅讨论量产IC生产线的工艺水平,李家坡厂其实已经进入了国际IC大厂的第一集团水平。

陈兵之所以会请虞博士讲一下李家坡厂,当然不是为了让海外团队到沪海来秀优越感,而是为了说给那些英豪的合作供应商听的。

陈兵其实是在向他们秀肌肉的同时,也是在向他们下诱饵。告诉这些供应商,英豪不仅在内地有工厂,会需要进行大量采购,在海外其实还有更大的需求。

陈兵在主导着诸人的发言进程,请虞博士秀完了肌肉,他就要为这些内地供应商,树立学习的榜样了。

陈兵再次转向了赵建康。

“赵博士,麻烦你再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工厂的设备来源,以及各种材料的主要供应情况。”

“我们现在采用的4英寸、3微米工艺,其实在国际市场上已经是非常成熟,甚至已经有些略显落后的工艺。

市场上各种半导体设备、材料的供应其实是比较充足的,而且我们绝大部分的需求,都不会受到技术进口限制。

按照正常来说,建设如此成熟的工厂生产线,不应该需要一年半的建厂周期。

我们建厂周期被拖长,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采用了不同的供应商路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我们选择各种设备供应商和材料供应商时,其实是对内地的自产产品进行了明显的倾斜,内地能够生产的,我们就会尽量采购内地的,而不是进口国际上成熟的产品。

例如,在半导体清洗设备方面,这一次我们几乎全面的采用了PBH半导体设备公司的产品。

在光刻机方面,虽然最核心的光刻机设备,仍然采购了霓虹尼康公司的产品,但我们同时也从沪海的启航半导体设备公司,采购了不少光刻机设备。

这次我们的设备采购比例中,内地产的设备已经达到了30%左右。材料采购中,内地的产的材料比例,略低一些,也已经接近了20%。”

IC的生产工序非常复杂,无论是清洗还是光刻,其实都是要多次采用的工序。

因此一条生产线上,其实需要的这种清洗、光刻设备并不是一套,而是很多套。

而且在不同的工序上,需要的设备精细度也并不一致,因此一条生产线上,其实都是各种水平的设备,在进行着合理的搭配的。

刚刚赵建康讲内地半导体设备的占比已经达到了30%,其实这个数据是含有大量的水分的。

因为其实这30%内地半导体设备中,PBH的清洗设备和启航的光刻机设备占了绝大部分。

而PBH和启航两家半导体设备公司,其实都是英豪投资和控制的,更应该算是英豪自己生产的设备。

因为这两家半导体设备公司,是在沪海进行的生产,就把他们计算在内地的比例中,其实是有一点粉饰太平的意思的。

沪海的这个IC工厂,其实去年二季度就完成了厂房的兴建。

但从开始安装设备、各种调试、试产却整整耗时了一年的时间,就是因为引进了太多并不算成熟的内地供应商。

PBH和启航两家半导体设备公司,与沪海的这个IC厂,其实是差不多时间成立的。

PBH的清洗技术,底子是RCA的清洗技术,整个技术体系还算比较完善,但很多产品都是新设计生产的,几乎是在把这个沪海IC工厂,作为了产品的试验基地。

其中各种试错、修改产品设计进行了无数次,才最终算是拿出了比较稳定的产品。

而启航半导体的技术其实是多方拼凑出来的,启航只是资方就有三个,包括了英豪、PBH和沪海。

这三个资方,其实以前都没有生产先进光刻机的经验,而是把RCA的技术、荷兰阿麦的引进技术、与沪海原有的技术积累拼凑在了一起,才勉强凑起现有的技术团队。

这个技术团队的成熟度,甚至还远远落后于清洗设备的技术团队,更是彻底把这个沪海的工厂,当成了技术试验、验证的场地。

PBH和启航还算是英豪自己的产业,但其他的半导体设备和材料设备供应商,就是真正内地的本土企业了,这一年多来,也同样是把英豪的这个IC厂,当成了试验品。

说的难听直接点,英豪这个工厂的建设过程,与其说是在建设一个IC工厂,不如说是给那些上游的设备生产商、材料供应商,提供了一个技术验证的平台。

但这种技术验证,肯定是不能无限期的。

现在英豪的这个工厂投产,其实最大的意义并不是增加了成熟工艺的IC工厂产能,而是宣告过去一年的大规模应用实验阶段结束。

能够被这个IC工厂正式采购,纳入到了生产线的产品,就代表在前一年的试验中,取得了真正的突破和成功。

但这个IC工厂的设备进口比例仍然高达70%,材料进口比例80%,其实就意味这,大多数的内地厂商,并没有在过去一年中,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不过这并不代表者那些内地厂商就彻底失败了,他们在过去一年中,其实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经验,只不过暂时来看这些积累还不够而已。

但这些积累的过程,仍然是有巨大价值的,因为英豪下一轮的试验周期即将开始。

“赵博士,过去这一年多,您和您的团队成员都辛苦了。沪海IC工厂的投产,是您的团队辛勤工作的成果,我代表英豪的总公司,对你们取得的成绩,要表示感谢和祝贺。

不过,恐怕未来你们还要继续辛苦,因为我们的下一个内地IC工厂也要准备开建了。

我们的选址考察团队,已经在去几个目标城市考察的路上了,最迟今年的四季度,我们的新厂就要开始投入建设。”

“陈总经理客气了,辛苦说不上。过去一年中,虽然工作确实多了一些,但集团给予的支持还是很充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