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三章 启航半导体设备公司

来到沪海,赵平在敲定了投资设厂事项之后,并没有急着离开,而是再次举起起了产业合作的旗帜。

不过与在首都只是象征性的开个研讨会,释放一下信号不同,赵平在沪海洽谈的更多是合作实务。

有前面几天考察厂址的时间缓冲,首都那个闭门会议的结论,也早就传播了出来。

闭门会议的结论,本来就是支持英豪与内地的产业合作,因此并不会做过多的保密,甚至会议一结束,就开始有意的向下面开始吹风。

上层的态度很明确的传递到了沪海这里,而沪海又是对市场经济规则最能接受的地区,就将这种产业合作,直接开始向实操层面进行了推动。

陈兵选择沪海建厂,本就是看重了沪海在半导体产业上的基础,有意借助这些基础,双方直接就再次开始了双向奔赴。

内地对半导体技术其实一直以来都很重视,自主研发的半导体技术从50年代就开始了起步,经过30年的发展,也确实形成了一定的技术基础,培养了一批人才。

然而,内地在过去三十年中,一直关注的只是半导体技术,而没有真正的进行产业化的发展。

内地整个半导体领域,尤其是芯片领域,其实更多的是为计算机技术的研发在进行配套。

这三十年,内地的计算机产品一直有不断的进行技术突破,但很遗憾的是,这些计算机产品,也都只是应用在一些特殊的领域,从来没有真正产业化过。

下游的计算机没有产业化,作为配套功能的半导体芯片,自然就没有实现产业化。

沪海是内地工业基础最好、人才最为聚集的城市之一,在过去三十年中,很自然的就成为了内地半导体技术,基础最好的城市。

甚至在沪海,曾经独立研发出了离子注入机、光刻机等重要的设备。

只是这些设备更多实现的是技术上的突破,只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

至于这些设备被使用时的,生产效率、生产成本、生产良率等经济性指标,根本不是这种技术研发真正关注的问题,因此远远没有达到大规模商用的水平。

陈兵要借助沪海已有的技术基础,组建起上游的产业链,首先就是要带动沪海的这些机构,开始向产业化、商业化进行发展。

赵平与沪海半导体产业界的接触,是在沪海工业局的带领下,从半导体设备开始的。

赵平带着赵建康、沈青云的技术团队,先后参观了拥有离子注入机的冶金所,拥有光刻机技术的光学仪器厂等多家机构。

双方都清楚,现在这些设备还无法满足英豪芯片厂的需求,是不可能直接下订单的。邀请英豪的团队来进行参观,也只是为了证明一下自己的技术实力,为后续的合作打基础。

在参观之后,诸人就做坐下来,开始进行了深入的合作谈判。

PBH的半导体设备厂,当前规划的产品方向,还主要是清洗设备,与沪海现有的这些设备,并没有太多直接的竞争,反而可以进行合作,以实现产品线的互补。

PBH收购了RCA的整个半导体部门,虽然现在RCA的半导体业务已经没落了,但很多的基础技术还是十分的完整,这些基础技术都被完整的转移到了PBH。

很快一个框架性的合作协议,就成功达成:PBH会向沪海工业局,转移一部分RCA的完整基础技术,帮助这些沪海开始研发新一代,以商用化为目标的新设备。

而英豪的芯片厂,作为设备的需求方,则承诺,只要这些设备能够达到英豪的技术需求,就愿意进行采购。同时会为这些机构提供各种实际的生产测试环境和条件。

在光刻机上,PBH与飞利浦的合作,还在前期的谈判阶段,即使将来的荷兰光刻机工厂开起来,短期内也仍然是以技术开发为主,不可能有产品能够上市。

PBH的光刻机项目与沪海的光刻机,还远称不上竞争对手,与其相互防范,不如技术互通,共同进步,赵平也承诺,等到与飞利浦的整合完毕,会再转移一部分飞利浦的光刻机技术到沪海来。

如此一来,在这些半导体设备研发的项目上,三方都需要有不小的投入,最后干脆决定组建一个新的合资公司,取名“启航半导体设备公司”,将这些项目全部装入启航公司。

这个合资的启航公司,英豪和PBH会各投入500万美元,分别占股30%,沪海的工业局没有那么多的资金,干脆就只能用现有的技术进行作价,并负责抽调技术人员,最终占股40%。

正是以这个新合资公司为起点,赵平借助沪海工业局,开始了整个团队的大规模挖角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