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芯片厂还是半导体设备厂,都是技术要求很高的产业,必须要有足够多的技术人才,才能支撑起工厂的运作,而要想参与到国际竞争之中,就更需要大量顶级的专业人才。
选定厂址之后,赵平与沪海的谈判交流,就开始围绕着人才问题展开,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人员的编制问题。
这个其实英豪在特区也已经有了先例和比较成熟的办法,英豪许多的技术人才,都是把编制挂靠在了几个合作密切的官方机构之下。
沪海对这种情况也早已调查清楚,干脆就仿照英豪在特区的办法,同意将两家工厂未来所有招聘的员工,编制关系全部挂在了机械工业局的名下。
解决了人事编制问题,英豪要招聘人才,困难就扫清了大半,而陈兵之所以在建厂的同时,就同步申请土地,兴建员工住宅区,就是要用这些住宅,作为吸引人才的重要筹码。
沪海是极为洋气的地方,即使特殊的历史时期,在沪海仍能找到喝咖啡的地方。这两个工厂都是特批的外资企业,在沪海,社会地位并不比国营企业低。
调到这两个工厂工作,人事编制可以保留,工资待遇远高于国内企业,还能享受分房,对于精明和务实的沪海人来说,绝对有着充足的吸引力。
何况沪海本就有大力发展半导体产业的意愿,对这两个工厂的支持力度极大。
机械工业局也已经承诺,会从下属的企业调集一批的技术骨干,派遣到两家工厂,作为工厂的起家班底。
赵平前去首都时,带的人手并不多,在那边主要是一些商务性的会谈,几乎没有太多实务要处理,但赵平来到沪海之后,身边的团队却快速的扩充了起来。
负责英豪芯片业务的赵建康博士,带着他的技术团队直接飞过来与赵平汇合,真正确定工厂选址的,其实就是赵建康博士。
工厂厂址一确定下来,赵博士马上就向沪海借了一个临时场地,设立起了芯片厂的筹建机构,开始了正式的筹建工作。
赵博士是英豪特区芯片厂的真正筹建者,早在入职英豪的时候,就已经从全球收罗起了一只精干的技术团队,现在特区的芯片厂已经开始稳定生产,他就带着这只技术团队,来沪海再次筹建新的工厂。
半导体设备厂,是PBH的名义进行投资的,筹建这个设备厂的骨干,也是从灯塔PBH抽调而来,其中有不少直接就是灯塔人,只是这个团队的领导者,却是华人。
此人名叫沈青云,四十多岁,是沪海出生,灯塔长大的华人,此前在RCA的半导体部门工作,主要负责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等,被赵平看中,抽调来了沪海。
赵健康和沈青云都是华人,用中文进行交流并没有问题,不过两人都是在海外长大的,在思维方式上与内地仍然有很大的不同。
为了与沪海交流沟通方便,陈兵更是直接向王安时开口,将王安时手下,沪海办事处的正副两位经理,都要了过来,分别调入两家工厂,作为主管外联的副厂长。
沪海是辐射长江流域和沿海城市的重镇,沪海的两位正副经理也是王安时此前费尽心力挖角过来的,原本都是与王安时一样,在中科体系内做供应的。
这两人都是王安时的得力干将,王安时对于陈兵的挖角行为,虽然有些心疼,但也明白这两人被挖去,对两人其实是事业上的巨大提升,他不可能强拦。
英豪的人才来源颇为复杂,但整体来看出身内地的人才,在英豪体系内还相对比较弱势。王安时也愿意看到自己提拔的人才,在英豪的体系内扩大影响力,对陈兵的挖角行为,只是吐槽抱怨了几句,就抬手放行了。
陈兵还特意将这两人喊到了香江,除了履职前的例行由领导召见以外,也是为了面授机宜。
陈兵给两人的任务,除了负责与沪海的外联协调事务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就是大力去四处挖角搜刮,招纳沪海的本地人才。
两人一个叫杨汉青,一个叫张志诚,都是沪海的本地人。两人在跳槽到英豪之前,能够在中科体系里搞供应,不仅是人精一般的人物,而且在沪海本地也有着雄厚的人脉关系。
到了英豪之后,二人负责的也是PC、中文打字机的销售业务,凭借英豪在这两个产品上的垄断,二人其实早就与沪海的科研院所、教育机构、大型企业厮混的极为熟识。
英豪此前虽然没有在沪海进行投资,但几个产品早就进入了沪海市场,而且获得了极好的口碑。二人凭借英豪的名声,本就已经在沪海混的是风声水起。
现在英豪开始大力投资沪海,并且得到了个方面的支持,让他们二人发动人脉去负责挖角人才,那当真是可以发挥两个人的最大长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两人的人才挖角行为,还是动用人脉关系,到处去分散挖人,虽然动作不少,成果也不错,但并没有大张旗鼓,声势并不算浩大。
赵平却是在大张旗鼓的四处收拢人才,而且是集中在半导体和半导体设备领域,一出手往往就是挖一个完整的团队。
赵平在首都时,就是有两个主题,一个是投资设厂,一个就是产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