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偃治国,东伐齐,西败魏,南败楚,后灭滕国收其地,号称五千乘之劲宋,然其治民暴虐,世人称其桀宋,齐湣王发兵灭桀宋,却被五国诸侯围攻灭齐,试问灭宋者齐,天道何在?试问灭桀宋有功,天道为何不赏,反伤齐国?”
“《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百姓可以扶持你,也可以灭亡你。桀宋虐民武功,民弃国灭,齐伐桀宋救民,齐人一城复国。”
“天有天道,人有人治,灭桀宋者,扶危齐者,是宋人、齐人,不是天。”
齐湣王算不上明君,却也算不上昏君,他的失误,在于听信了苏秦谗言,成为了众矢之的。
成蟜之所以拿他举例,只因为稷下学宫在齐国,纵然它是天下人心中圣地,齐人才是学宫的主要组成。
用齐湣王举例,可以调动齐国学子的情绪,也有刻意引导之意。
齐伐桀宋,落得个残破下场,只要不是齐奸,就一定会抱怨不公。
如果成蟜是齐人,他现在一定恨天,心中怒骂苍天无眼。
同时,还要骂灭齐的五国诸侯,继续放大心中仇恨。
成蟜只是在争辩中,随口举出最合适的例子,非要说他刻意煽动齐国学子,是绝不可能承认的。
他笑容自信,目光落在看台之上,齐国学子皆是沉默不语,还有一些目露凶光,至于结束后会不会找不是齐国的同学干架,那他就管不着了。
“依你所说,唯有明君,才能民安国泰,明君如何辨明?”
成蟜循着声音看去,发问的人,一看就不是齐人。
因为,成蟜刚刚偷偷看了一眼,就连陈平这个没底线的,脸上都多了几分愠怒。
能比陈平没底线的人,真心不好找。
成蟜目的已经达成,这场辩论结果如何,能否说服对方,根本就不重要了。
他想就此抽身,看在对方彬彬有礼的份上,成蟜决定再多说一些。
“明君不死,辨不明。齐桓公晚年昏聩,谁人能够预知?”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明君之子,未必贤明,桀纣之子,未必残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