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西安事变:国共合作的关键契机

20世纪30年代,华夏大地深陷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浓重阴霾之中。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猝然爆发,蒋介石下达的不抵抗命令,如同沉重的枷锁,迫使东北军无奈撤离。短短4个多月,东北三省这片广袤的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尽数沦陷于敌手,3000万同胞就此沦为任人宰割的亡国奴。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其殖民统治手段之残酷令人发指。他们疯狂掠夺当地丰富的资源,从煤矿、铁矿到各类珍稀矿产,源源不断地运往日本本土,为其侵略战争输血;同时,大力推行奴化教育,妄图从根本上磨灭东北人民的民族意识,让孩子们学习日语、接受日本文化,无数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因此妻离子散,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

1935年,日本侵略者的野心进一步膨胀,制造了“华北事变”,妄图将华北五省从中国版图上割裂出去。他们在华北地区精心扶持汉奸势力,处心积虑地策划“华北自治运动”,公然成立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与此同时,日本大量增兵华北,频繁进行军事演习,不断挑衅滋事,使得华北局势危如累卵,犹如一座即将喷发的火山。北平的学生们目睹山河破碎,悲愤地喊出“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这振聋发聩的呐喊,正是对日本侵略者的强烈控诉,也是对国民党政府不作为的愤怒抗议。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步步紧逼,全国人民的抗日救亡热情如熊熊烈火般高涨。1935年12月9日,北平(今北京)的学生们挺身而出,发起了震惊全国的“一二·九”运动。数千名热血青年,怀着对祖国的赤诚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慨,冲破军警的重重阻拦,毅然走上街头举行示威游行。他们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激昂口号,声音响彻云霄。这场运动如同一颗火种,迅速点燃了全国范围内抗日救亡的燎原之火,各地学生纷纷响应,形成了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运动高潮。许多学生罢课,组织宣传队深入工厂、农村,向广大民众宣传抗日主张,唤起了民众的觉醒。

然而,国民党政府却顽固地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将大量的兵力、物力和财力都投入到围剿红军的内战之中。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百万兵力,气势汹汹地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彼时,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红军中占据统治地位,他们完全摒弃了毛泽东行之有效的正确军事路线,致使红军在战场上陷入极为被动的局面。红军战士们虽然英勇无畏,浴血奋战,但经过一年的艰苦鏖战,最终反“围剿”失败,不得不踏上艰难的长征之路。在长征途中,红军面临着无数艰难险阻,恶劣的自然环境、敌人的围追堵截,缺衣少食,但红军凭借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突破重重难关。

当时的国内政治势力盘根错节,情况极为复杂。国民党内部,亲日派如汪精卫之流,为了一己私利,竟妄图与日本勾结,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以换取自身的权势地位。他们在日本的扶持下,成立伪政府,公开叛国投敌,成为民族的罪人。而以宋庆龄、何香凝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秉持着爱国正义的立场,坚决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1932年1月28日,日军悍然进攻上海,蔡廷锴、蒋光鼐率领第十九路军奋起抵抗,打响了淞沪抗战的第一枪。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第十九路军将士们英勇顽强,以血肉之躯抵挡日军的猛烈进攻。宋庆龄、何香凝等积极奔走,组织各界力量全力支援,为抗战将士们提供物资和医疗救助。她们深入前线慰问士兵,鼓舞士气,还发起募捐活动,为军队筹集资金和物资,展现出了坚定的抗日决心和伟大的爱国情怀。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便始终坚定地站在抗日的最前沿。1933年1月,中共中央发表宣言,明确表示愿意在停止进攻红军、保证人民民主权利和武装民众三个条件下,与全国各军队携手共同抗日。这一宣言犹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为全国人民指明了抗日的方向。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共中央于1935年12月召开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瓦窑堡会议,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策略方针。会议强调,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组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此后,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统战工作,与各界爱国人士建立联系,宣传抗日主张。

张学良的东北军,因“九一八事变”被迫背井离乡,撤离东北。1935年,东北军被调往西北执行“剿共”任务。在劳山战役中,东北军第110师师长何立中轻敌冒进,陷入红军的埋伏圈,经过激烈战斗,该师几乎全军覆没,何立中也在战斗中毙命。榆林桥战役中,东北军第107师第619团及620团1个营同样遭遇红军重创,团长高福源被俘。这些被俘将领在红军中受到了优待,红军战士们不仅没有虐待他们,反而与他们促膝长谈,耐心地向他们宣传抗日主张。高福源深受触动,他主动要求返回东北军,向张学良传达红军希望联合抗日的诚意。张学良听了高福源的汇报后,深受感动,开始重新思考东北军的未来和抗日的问题,与红军的接触也日益增多,思想逐渐发生转变。他意识到,继续“剿共”不仅无法收复东北失地,还会让东北军在无谓的内战中消耗殆尽,只有与红军合作,共同抗日,才是东北军的唯一出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杨虎城的西北军,长期遭受蒋介石的排挤和打压。1933年,杨虎城大力支持冯玉祥、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积极抗击日军。在同盟军的战斗中,西北军的部分将士也参与其中,与其他抗日力量并肩作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1935年,中共与杨虎城建立了秘密联系,双方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沟通和交流。中共代表向杨虎城详细阐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杨虎城深感认同,双方的合作逐渐加深。他认识到,只有团结起来共同抗日,才能挽救民族危亡,同时也能为西北军的发展找到新的方向。

1936年,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剧,国内的抗日呼声愈发高涨。张学良多次怀着赤诚之心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6年10月22日,蒋介石抵达西安,张学良当面痛陈抗日主张,言辞恳切地说道:“国难当头,东北沦陷,华北危急,若再继续内战,国家将亡于日寇之手,恳请委员长改变政策,团结抗日。”然而,蒋介石却不为所动,严厉斥责张学良,称其想法幼稚,坚持“剿共”为首要任务。11月,傅作义在绥远地区奋起抗击日军,取得了振奋人心的百灵庙大捷。这一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民众的抗日热情,各地纷纷掀起援绥抗战热潮。张学良抓住这个机会,再次请求蒋介石开赴绥远抗战,他激动地表示:“傅作义将军在前线奋勇杀敌,全国民众都在支持抗战,东北军将士也渴望能奔赴抗日前线,收复失地,恳请委员长批准。”但蒋介石依旧拒绝了张学良的请求,这让张学良深感失望和无奈。

12月4日,蒋介石亲自来到西安,再次逼迫张学良、杨虎城进攻红军。张学良、杨虎城多次苦谏,甚至声泪俱下,陈述抗日的紧迫性和内战的危害,但蒋介石却固执己见,不为所动。在多次劝谏无果后,张学良、杨虎城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毅然决定发动“兵谏”。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卫队营在临潼华清池展开行动。当时,蒋介石居住在华清池五间厅,卫队营在孙铭九的带领下,迅速包围了华清池。蒋介石的侍卫们进行了抵抗,但在卫队营的勇猛攻击下,很快被击溃。蒋介石听到枪声后,惊慌失措,来不及穿上外衣,只穿着睡衣就翻墙逃跑。他在骊山山腰的虎斑石附近躲藏起来,最终被卫队营士兵发现。与此同时,杨虎城部队在西安城内迅速行动,解除了蒋介石嫡系部队的武装,成功囚禁了陈诚、卫立煌等国民党军政要员。

西安事变爆发后,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各方反应不一。苏联出于自身战略利益的考虑,担心日本扩大侵略会对自身安全构成威胁。同时,他们对事变的背景和原因缺乏全面了解,错误地认为事变是张学良受日本和汪精卫的挑唆,企图破坏中国的抗日统一战线,因此对西安事变表示反对,并在国际舆论上发表了相关的观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社会对西安事变的看法。

英美等国则有着不同的考量。他们在华拥有巨大的经济利益,担心日本独占中国会损害自身利益。因此,他们希望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事变,维持蒋介石的统治地位,以便中国能够在抗日问题上发挥作用,从而遏制日本在华势力的过度扩张。美国政府通过外交渠道表达了对和平解决事变的期望,英国也在国际上呼吁各方保持克制,通过谈判解决争端。

在国内,国民党内部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了尖锐的对立。以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妄图借此机会置蒋介石于死地,然后取而代之,进而与日本妥协。12月16日,何应钦迫不及待地就任“讨逆军”总司令,迅速下令刘峙、顾祝同率领东西两路集团军气势汹汹地向西安推进,还计划对西安进行轰炸。他们的行为并非出于对蒋介石的忠诚,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政治野心,这种行径无疑是将国家推向更深的内战深渊。

而以宋美龄、宋子文为首的亲英美派,深知蒋介石在维持国民党统治和与英美关系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认识到内战只会让日本坐收渔利,因此积极奔走,寻求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途径。宋美龄不顾个人安危,亲自前往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及中共代表进行谈判。她在谈判中展现出了坚定的决心和智慧,一方面向张学良、杨虎城表达了和平解决的诚意,另一方面也为蒋介石的安全和未来的合作进行了积极的沟通。

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以高瞻远瞩的政治眼光和博大胸怀,确定了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12月17日,周恩来率领中共代表团抵达西安。一下飞机,周恩来就马不停蹄地与张学良、杨虎城进行了深入的会谈。在会谈中,周恩来详细分析了国内外的形势,指出当前日本侵略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西安事变虽然扣押了蒋介石,但如果处理不当,引发新的内战,只会让日本侵略者更加嚣张,国家和民族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他强调,事变的目的是为了抗日,若能说服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不仅可以挽救民族危亡,也对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前途极为有利。周恩来的分析入情入理,让张学良、杨虎城深表赞同,坚定了他们和平解决事变的决心。

小主,

12月22日,宋美龄、宋子文等人抵达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及中共代表周恩来正式展开谈判。周恩来在谈判中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六项主张:一是双方停战,中央军撤至潼关以东,以避免冲突进一步升级;二是改组南京政府,肃清亲日派,吸纳抗日分子,确保政府能够真正领导全国抗日;三是释放政治犯,保障民主权利,让全国人民能够在民主自由的环境中共同参与抗日;四是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共产党公开活动,实现全国抗日力量的大团结;五是召开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救国会议,共同商讨抗日救亡的大计;六是与同情抗日的国家合作,争取国际支持。

经过两天紧张而艰苦的谈判,蒋介石在各方压力下,被迫接受了联共抗日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改组国民党与国民政府,驱逐亲日派,吸纳抗日分子进入政府,以改变政府的抗日态度和政策;释放上海爱国领袖以及一切政治犯,保障人民的自由权利,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积极性;停止“剿共”政策,联合红军共同抗日,实现国内抗日力量的整合;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救国会议,决定抗日救亡的具体方针和策略;与同情中国抗日的国家建立合作关系,争取国际援助和支持。

12月25日,张学良为了向蒋介石表明抗日的诚意,同时也出于对蒋介石的信任,亲自陪同蒋介石返回南京。然而,蒋介石一到南京,便背信弃义,公然违背承诺,将张学良扣押。随后,蒋介石对东北军进行了分化瓦解,削弱了东北军的力量。1937年4月,杨虎城被迫出国考察,离开了他为之奋斗多年的部队和土地。1937年11月,杨虎城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回国,希望能够继续为抗日事业贡献力量。但他刚一回国,就被蒋介石秘密囚禁。在漫长的囚禁岁月中,杨虎城遭受了非人的折磨。1949年9月6日,在重庆解放前夕,国民党特务丧心病狂地将杨虎城杀害于重庆戴公祠,同时遇害的还有他的家人和卫士,其场景惨不忍睹。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犹如一道划破黑暗的曙光,为国共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37年2月,国民党召开五届三中全会,商讨对共产党和抗日的政策。在会议上,宋庆龄、何香凝、冯玉祥等14人联名提出《恢复孙中山先生手订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案》,强烈要求国民党改变“剿共”政策,共同抗日。虽然国民党在会议上还没有完全放弃“根绝赤祸”的反动立场,但在对内对外政策上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实际上接受了国共合作的抗日主张。会议通过的决议中,在对日问题上表示了“如果让步超出了限度,只有出于抗战之一途”,在对共产党问题上,虽然仍使用了一些攻击的言辞,但也表示可以进行“和平统一”,这为后续国共合作的进一步推进创造了条件。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极大地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它让全国人民看到了团结抗日的希望,各界爱国人士纷纷表示坚决支持国共合作,共同抵御外敌。全国各地的抗日救亡运动如汹涌澎湃的浪潮,更加蓬勃发展。工人阶级积极组织罢工,为抗战提供物资支持;农民们踊跃参军,为保卫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知识分子通过各种方式宣传抗日思想,鼓舞民众的士气。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这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国共两党迅速达成合作协议。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任命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八路军下辖三个师,即第115师、第120师和第129师,迅速开赴抗日前线。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向全国人民宣告了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促成全民族抗战的诚意和决心。9月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至此,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在这面旗帜下,共同投入到伟大的抗日斗争中。

西安事变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意义。它不仅是国共合作的关键契机,为全民族抗战奠定了坚实基础,更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要转折点。事变的和平解决,充分体现了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各方应将民族利益置于首位,摒弃前嫌,团结协作。国共两党虽然在政治理念和阶级利益上存在差异,但在日本侵略的严峻形势下,能够放下分歧,携手合作,共同抗击外敌,这种精神为全民族树立了榜样。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过程也表明,在处理复杂的政治和军事争端时,和平谈判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通过真诚的对话、相互的协商,可以化解矛盾,寻求各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实现互利共赢。在当今国际关系中,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仍然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原则,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同时,西安事变促成的国共合作,以及由此引发的全民族抗战,有力地证明了团结就是力量。在抗战中,全国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形成了坚不可摧的抗日合力。无论是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队,还是敌后战场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力量,都为抗击日军做出了巨大贡献。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阶层人士、海外华侨等,都以各种方式支持抗战,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正是这种团结一心的精神,最终使中国战胜了日本侵略者,赢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但西安事变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精神价值依然熠熠生辉。我们应铭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从西安事变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要继续发扬团结协作、以民族利益为重的精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让我们以史为鉴,砥砺前行,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成为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激励我们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