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坛宫”的消费水平对标京城饭店的谭家菜,利润率极高。
一道炒面就卖五元外汇券,还要加收百分之十的服务费,也挣不了几个大子儿。
最终,还是托了几个港客和国内顾客的福,才算卖出去三桌便席。
但三桌也只能收两桌的钱。
因为国内的客人是关系户,用宁卫民刚送出的消费券来买单,等于白吃了一顿。
所以这一天下来,满打满算,二楼实际入账不过六百多块钱。
哪怕这都是利润也不够抵充后厨吊高汤的成本,真是赔到姥姥家去了。
小主,
没办法,要做真正的宫廷菜,对高质量食材的消耗就是比普通饭庄消耗大,说是以一顶仨也不为过。
不过好就好在“坛宫”从上到下,并没有因此感到意兴阑珊、丧失斗志。
因为积极的地方恰恰在于,客人虽然不多,但给予的反馈却是相当鼓舞人心的。
实际上就没有一个人不对饭庄的饮食予以肯定的。
无论外国人还是国人,都对于饭庄的烹饪水平十分满意。
甚至老外要伸出大拇指,港客提出要见见主厨,来表达他们的惊喜。
这不奇怪,毕竟外国人见识有限。
别忘了,外国的中餐馆全是业余水准,就没有一个是真正的中餐厨师创办的。
像常静大厨这样的名厨,更是根本没有的。
所以哪怕是最简单的炒饭、炒面、煎饺、春卷,在常师傅的监督下,依然能出彩。
何况中式面点和西式糕点相比,本身就有优势。
无论是软糯、劲道、弹性、温热,还是清爽的口感,都是西式糕点难以带来的体验。
老外自然会感到这一餐相当适口,十分美味。
而港客被折服主要原因,是宫廷大菜的高汤提纯之法和高质地的食材原料。
别看他们的生活里不缺中式美食,但身居南方的他们对北方烹饪确实不熟悉,何况宫廷的烹饪又与民间大为不同。
说白了,在这儿吃一只炖鸡,实际上吃得是三只鸡。
表面上能看见的只有一只,看不见的两只都在汤里。
可想而知,那味儿有多么纯粹和浓厚。
“张大勺”为什么要宁卫民准备出数十种高汤,还教他制作干粉之法啊?
这就是堂堂正正的烹饪大道,任何一种食材都能借助高汤有效提纯增味。
更何况饭庄二楼的环境也为饭庄在顾客心里抬高了评价。
除了对菜品相当满意,来宾们也对在饭庄留影,抱有极大的兴趣。
别看吃饭耗时不长,但在二楼营业区四处逛荡,观赏陈列品,以及拉着服务员一起照相,让大多数客人乐此不疲。
这些人是真把这里也当成旅游景点了,甚至把带来的胶卷都照完了还意犹未尽。
这甚至让宁卫民灵机一动,又发现了一个小小的商机。
他马上让服务员去天坛公园的商店弄来了两箱胶卷,加价一倍,卖给了有需求的几位顾客。
没人觉得贵。
离开之时,每位顾客都是带着极大的满足感,面带微笑而去的。
另外,楼上楼下的情形完全是冰火两重天。
楼上闲在是因为消费门槛过高的缘故,却并不意味着厨房和楼下的点心店也是这样的冷清。
在“坛宫”对外营业的当天,无论是住在附近的居民,还是从天坛北门出来的游客。
被一阵喜庆的鞭炮声吸引过来,想要尝尝这里的“正宗宫廷小吃”的人大有人在。
于是本来就不大的点心店很快就变得人满为患。
尽管这里的吃食价格比起其他的小吃店,甚至是“南来顺”这样京城知名的老字号,都要贵上一些。
最初确实引发了顾客们普遍性的抱怨和牢骚。
但“坛宫”的点心店,可有“百年面肥”作为神器。
有玉露霜、打面仓、苏叶饽饽、酸汤子、水团子、荷叶粥、煳米粥作为特色专供食品。
甚至这里馄饨、鸡丝汤面、什锦汤面用的都是真正高汤。
牛油炒面也是真的是用牛油炒的,虾仁炒面的虾仁绝不是水发的玩意,就连芥末墩里都藏有什锦果仁,来丰富口感,提升味觉。
于是接下来发生的事儿就很奇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