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0章 开业首日

国潮1980 镶黄旗 2372 字 2个月前

广告打得好,也不如顾客的口碑好。

虽然宁卫民善于营销和推销,懂得怎么去投机取巧,比常人能够更有效的提升饭庄的知名度。

尽管宁卫民有品味、有见识,他首开国内之先河,把天坛北路饭庄的二层,打造得如同一个艺术世界。

成功博得了社会各阶层的关注,获得了极大的赞誉。

用三十年后网络时代的话来说,就是一鸣惊人成了“网红店”。

但有了这么个良好的开始,并不意味着他的饭庄从此就真的能欣欣向荣,安枕无忧。

因为他同样清楚,哪怕初衷是为了把日本暴发户当冤大头宰。

可经营饭庄本质上还是买卖,不是生意,运作的目标是以十年计的。

如果只凭噱头挑动顾客的新鲜感,那可撑不了太长的时间,也撑不起这样高的价格。

多半是会如同三十年后,那个靠骚气动作红遍世界的“撒盐哥”一样口碑崩坏,臭名远扬的。

说到根本,任何的餐饮企业还是必须靠菜品的质量说话。

哪怕做不到十分好吃,也不能让顾客太失望。

如此,才能有他发挥个人所长,变戏法、耍花活的余地。

所以在正式开业之前,举办个开业庆典,尽量拿出全部的本事,用精益求精的美食来款待一下各方宾客,是很有实际意义的。

让宁卫民倍感幸运的是,正因为有了“张大勺”的扶植和帮助,“坛宫”的菜肴远比他预计的更具吸引力。

宾客们显然都很满意,大部分人几乎都坚持着从头吃到了尾。

甚至有的人不惜撑得难受,也务求实现“光盘行动”。

就连区领导这桌,也吃掉了七七八八。

这无疑给了他充足的底气,让他再无后顾之忧,彻底放开手脚去推进后续计划。

当然,万事开头难。

对外营业第一天,“坛宫”二楼买卖冷清,几乎是无可改变,完全可以预见的情况。

这既是因为“坛宫”二楼的消费门槛太高,本身具有如此消费能力的人就属少数。

也因为饭庄名声虽然一炮打响,但广而告之的效力还未曾深入人心,需要一定时间发酵。

一时间,自然不会有那么多抱有好奇心,慕名而来品尝宫廷大菜的食客。

别的不说,首先这天是周日就是最大的不利。

有公款消费能力的人几乎都在休息,这些人是不可能来照顾买卖的。

其次,从异地来京出差的人,吃住又都有等级标准。

什么级别的干部,该住什么级别的宾馆和招待所,都有明文规定。

肯打肿脸充胖子,有能力摆这谱儿的人,同样很有限。

至于外国人倒是在消费时间和消费能力上有着更大的余地。

可问题是饮食文化不同、语言不通的原因,广告效果对外国人群体是要打折扣的。

真没几个外国人能在第一时间,知晓京城又冒出了第三家宫廷菜饭庄的事儿。

所以眼下“坛宫”真能指望着的客源,也就是来自天坛的外国游客了。

这就叫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旅行社方面宁卫民早已经打好了招呼。

与他长期合作的导游,在带领外籍游客购物完毕后,肯定会帮忙推荐一下。

而斋宫、天坛售票处、所有园内旅游商店,也均应宁卫民的要求,会在服务外国游客时,顺带发放“坛宫”饭庄的广告单。

那多少也会些外国散客自投罗网,送上门来。

实事求是的说,开业的第一天,实际情况还凑合,“坛宫”的二楼差不多接待了七十人左右的顾客。

这其中有两个二三十人的欧洲旅行团,两个美国人和一个随行翻译,还有六七个港客和八位国内顾客。

如果按正常消费的水平来,“坛宫”差不多能收入个三四千的才对。

但智者千虑必有一疏,宁卫民就没怎么也没想到,两个旅行团居然就没点炒菜。

敢情这些金发碧眼大鼻子对中餐的认识仅限于唐人街上获得的经验。

他们因为压根看不懂“坛宫”的菜单,直接选择了炒饭或炒面果腹。

饭量较大的男性,也就多要个春卷、煎饺作为补充。

哪怕是服务员和导游极力推荐,最后也仅有少数游客卖了点面子。

又点了点儿苏叶饽饽、艾窝窝、炸香蕉、杏仁豆腐,这样的甜食搭配。

可想而知,这么一来,那二楼和楼下的点心店还有什么区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