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明珠蒙尘

国潮1980 镶黄旗 1355 字 1个月前

无论是耗费的成本,还是华美的效果,都是无与伦比的。

要不这东西,又怎么会有“小东西赛活的”的民间赞誉呢?

那么想想就知道,如果从外国游客的角度,从人家的实际需求出发。

显然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绢人儿,要比铜盘演戏的鬃人儿,更容易获得青睐和欣赏啊。

所以宁卫民这样的误打误撞,实在是走了天大的运气了。

碰巧发现的东西,居然比他想要的更符合实际需要。

这才是真正的“得来全不费工夫”啊。

另外,在听了张主任介绍这个绢人车间的来历和经历的波折。

得知这是京城如今仅存的一个还能勉强生产绢人的地方之后。

宁卫民就更是生出一种发自内心的庆幸。

他由衷感激老天爷安排的这出天作之合的巧遇。

否则的话,像这么好的东西,这种精湛的技艺,说不准他就再也找不到,见不着了。

这既是他个人的损失,也是京城百姓的损失,是我们民族的损失。

这话并不夸张。

因为要是有人能知道,这些从事绢人制作的老师傅们经历过什么。

他们又做过些什么,最后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恐怕谁都得这么说。

难啊,这个绢人车间还能留存到现在,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小孩没娘,说起来话长。

有关娟人车间的事儿,怕是得打解放前说起。

因为别看绢人制作精良,技术要求多而杂,可在过去,这样的东西是上不了台面的。

长期以来,这东西只能是作为一种哄孩子的玩具存在着,经济价值一向不高。

解放前,除了有钱人会给孩子买上这么一两件。

也就是切面铺,才会订购一些用绢绫纱剪扎裱绘制成的老寿星或麻姑,插在“寿面”上做装饰了。

这就是最普通的绢人,俗称“扁挂人”。

而建国之后当然就有所不同了。

这些艺人在国家的安排下,成立了“传统玩具美术人形制作组”,开始走向正规化生产。

在众多美术家和“泥人张”的帮助下,艺人们的技艺进一步提高,最终迎来了他们的辉煌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