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江川的小院里一副热火朝天的热闹景象。江川站在院落中中央,穿着裁缝新制的马裤短袖指挥着工匠们开炉。
就这样江川抱着失败就成功之母的心态开始造纸的第一次尝试。
在原料选择的这个阶段,江川根据脑中破碎的回忆之后,最终挑选出了一系列材料作为他这次伟大创作的基石。这些原材料包括了废旧竹简,树皮,废旧衣物和木头。
接下来就是紧张而有序的制作流程!
首先要做的便是把所有收集来的原材料统统切成碎片,然后将其置入一个巨大的池子当中,并让它们在这里安静地浸泡上好几天。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通过长时间的浸泡,使得原材料内部所蕴含的纤维逐渐变得柔软起来,以便后续更好地加工处理。
当浸泡工作完成以后,紧接着就要进入到下一个重要环节:生火加热。一开始,需要用大火将池子里的水迅速煮沸,随后则要转为小火,让池水保持微微沸腾的状态,并持续熬煮数个小时之久。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让原本已经变软的纤维能够得到更进一步的软化,从而使其更容易被加工利用;另一方面,则是借助高温去除掉隐藏在原材料之中的各种杂质,确保最终成品的纯净与优良品质。
等到熬煮结束之后,就该把那些经过蒸煮的纤维捞出来!接着,将这些纤维一股脑儿地放进石臼里面,一下接一下地用力舂打。随着舂打的不断进行,原本杂乱无章的纤维开始渐渐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类似于糊糊或者泥面一样的物质。与此同时,舂打的动作也起到了进一步打散纤维的作用,让每一根纤维都能充分展现自己的特性。
接下来,就到了第四个步骤。将舂打好的纤维泥倒入一个宽敞的大池子当中,然后拿起一根长长的棍棒,不停地搅拌池中那粘稠的液体,直到整个池子中的纤维泥都被均匀地分散开来,变成了一池均匀的纤维混浊液。
最后的用一张细密的筛网,轻轻地从大池中捞出一层薄薄的混浊液。然后,慢慢地滤去其中多余的水分,只留下那些纵横交错的纤维静静地留在筛网上。
完成这一步骤之后,小心地将这层薄如蝉翼的纤维转移到一块平坦光滑的面板之上,并让其自然风干晾晒。待到水分完全蒸发殆尽之时,这张由无数根纤细纤维交织而成的“纸张”便大功告成,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任意裁剪和使用了。
理论上如此,可是实际上在操作过程中,江川卡在了过滤这一步。
过密的筛网无法把水份给有效过滤出去,导致纤维无法有效的交织在一起,形成不了一个整体。
过疏的筛网,纤维直接随着水流一起流回到水池中去了。
江川在这一步尝试了很多次,都以失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