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刘桂花可算是忙碌了起来,这个下人请教那个下人不明白的,忙的这个小小的身子团团转,虽忙但也乐在其中。
村里签订契书的人家也早已将豆子晒干装进了麻袋,因为没有地磅,就连原始的小磅秤都没有,所以刘桂花只能叫人用一杆大秤一袋袋的称重,这便大大增加了劳动力度,且效率低下,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总不能估堆吧,那样农户还不知道咋想呢。
一车车的黄豆进了山庄仓库,一串串的铜板进了村民腰包,瞬间这二十户人家的腰包就鼓了起来,也不再心疼买小推车的那点钱了,除去买车的钱竟也有不少盈余。
刘桂花大体算了一下,这些农户用了他的种子平均亩产居然到了两百五六十斤左右,这产量可不算低了,建国初期的亩产也不过百多斤,对于这个产量刘桂花还算是满意,但在村民看来却是相当的震惊。
亩产两百五十斤,十文钱一斤,一亩地就是两千五百文,二两半银子,十亩地就是二十五两,去掉买小推车的钱盈余二十灌钱!
这可不是小数,村民种了大半辈子地,哪见过这么多银钱,这一季就定他们种好几年呢。
于是,那些当初没分到种子的人家,一个个肠子都悔青了,满眼羡慕嫉妒恨的同时暗暗懊悔:为啥当初三房落难的时候不去帮衬一把呢!
这些人家手里有了余钱,自然是开心的不行,一家人赶集割肉、扯布料,老人孩子也终于舍得添置了件衣裳。
同时,也有媒婆主动上了门,这些媒婆可是消息灵通的很,一看这些户人家赚了钱,都想着把自家亲戚的闺女嫁过去,不是这家的七大姑就那家的八大姨,但像刘巧嘴那样的专业媒婆却是没人去请。
村民们如何咱们暂且不说,单说刘桂花山庄酒楼一行。
想着马上就要播种小麦了,于是刘桂花派人去了一趟林家村,给姥爷一家送去了空间里的高差麦种,同时带去了一些山庄里的蔬菜作物,例如冬瓜、南瓜、萝卜、蜜薯等。
收到东西的林老汉当然高兴,也没客气照单全收,今年他家用了刘桂花的种子,可是一个大丰收啊,想来这冬小麦种子也不会差!
这天刘桂花拿出了一些小麦种子,叫下人们去地里开始种麦子。
一人前面牵牛,一人后面扶着耧犁,这牵牛要走直线没啥技术含量,主要是后面扶着耧犁的人,要一边走一边摇晃把手,只有不断摇晃,耧堂里的种子才会掉下去,但摇晃的过猛种子又会漏的太多造成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