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这都黑了,他们这是弄啥去,还都带着棍棒?”刘大河一脸不解的询问。
“还能弄啥?这地里的庄稼眼看着就收了,他们值夜看庄稼呗。”刘老汉头也不回的回了一句。
往年地里庄稼快收割的时候,各家各户夜里都会去自家地头转悠转悠,村里也会组织巡逻的值夜人员,但今年还没到村里组织人员巡夜呢,那二十家的当家人便凑在了一起。
原因无它,只因为那地里的庄稼太喜人了,就这长势这产量,太遭人眼红了,平日里人们谈论起地里的事情,都恨不得那些豆子是自家的,尤其是那些没有分到豆种的人家,一个个更是眼馋的很。
眼下虽说这豆子离着收割还有一段时间,但这时间段的毛豆也是可以吃了,为了防止地里的豆子被偷,更为了防止夜里被人给祸害了,这二十家一商量,干脆一家出一个人,提前组成巡护队看护好二十家的庄稼。
毕竟这二十家的豆子可是签了契书的,在村民眼里,那豆秸上结的哪是一串串豆荚啊,分明就是一串串铜板呐,所以这地里的收成必须得看护好,也正是由于这支看护队的成立,才杜绝了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哦哦,这么早就看庄稼呢。”刘大河嘀咕道。
“不看不行啊,先不说那些个野猪啥的,耽是那些眼红的人就不能不防啊,谁叫那地里的庄稼长的这么好哩,十文钱回收呢!”刘老汉停下脚步对着身后的爷俩比划了一下。
“别说他们,就咱家地,过几天夜里也得来转转了~”刘老汉自言自语着领着爷俩回了村。
这一进村,虽说离家近了不少,但却走不快了,刘老汉便故意放慢了步子。
此时各家各户下地的,外出干活的都回来了,村里土路上人来人往,见了面远远的就相互招呼一声,有的索性在路边攀谈了起来。
刘大河父子走在村里格外显眼,首先这父子二人的穿着就与周围这些农人格格不入,其次,便是因为这二人的身份了,一个是正儿八经的读书人,一个是镇上铺子的掌柜,在村里人看来这可是相当体面的。
因此一些过路人都纷纷与这父子二人挥手打招呼,有那自觉熟络的也会上前攀谈几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刘大河在镇上做了多年掌柜,这迎来送往的表面功夫自是有一套,一路上他也听到了不少谈论,无非就是学堂和地里的庄稼,而这自然而然的又扯到了他的好侄女刘桂花身上。
村民们说什么的都有,但更多的还是感激之情,刘大河心中哀叹一声:一切都听爹的吧,那酒楼的事还是算了吧。他算是看明白了,如今在整个青石村,得罪谁也不要去招惹了刘桂花,他也终于明白了刘老头那番话的意思。
回到家中,刘大山父子三人已然归来多时,胡氏也煮好了饭菜,刘老汉一声吩咐,胡氏喜滋滋的将饭菜端上了桌。
饭罢,刘大河便以铺子里太忙为借口带着刘守业连夜回了镇上,刘守祖刘守宗本想一起蹭个车回去,但被张婆子留了下来,理由很简单:左右回来了,明天先去地里干天活的吧。
对此,哥俩也只能摇头苦笑,刘老汉想想田里还有一大堆的活要忙,也没有出言反对,胡氏本想替儿子说上几句,但一想就自己的家庭地位还是算了吧,何况那牛车早已出发多时早已追不上了。
一家子在院中乘凉的乘凉,干活的干活(胡氏母女),刘老汉却突然开了口,“以后都对老三那边人和善些,尤其是对几个孩子,今后哪个再如从前那般,别怪我翻脸!”
刘老汉说这话的时候狠狠瞪了一眼那不省心的张婆子母女,这母女二人本来心中还不服气呢,被刘老汉这一瞪眼,吓的心里咯噔一下,刘老汉见没有吱声,倒背着手走出院子纳凉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