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林华上前一步,从师娘手里接过木盆,蹲在地上演示起来,一边演示还一边解说着,师娘一看原来是这么个玩意,随即也来了兴致,挽挽袖子便用这搓衣板洗起了衣服,这不用不打紧,这一用,嗨,还别说,真的挺好用。
于是便问林华他是怎么琢磨出来的,林华也没有隐瞒就一五一十的说了,师娘一听这可是蝎子粑粑独一份的好生意啊。
吩咐林华将衣服晒上后,便急火火的去了卧房,没多大会儿的功夫,就一只手拧着耳朵,将那还睡眼朦胧的老木匠许师傅拉了出来。
那许师傅一边走一边求饶道:“夫人,松手,夫人松手啊,这让徒弟们看到多没面子啊。你说林华那小子做了个好物件,还是能赚银子的好物件,我咋就这么不信呢,他是我徒弟,就他那手艺我还不知道吗。哎呦哎……”
这一幕看的林华耳朵都有些疼,想笑又不敢笑。“小林子你过来,将那搓衣板拿来给你师傅看看,给他说道说道。”林华赶紧小跑上前,将刘桂花那一套说辞又重复了一遍,许木匠一听还真是一个赚钱的生意,当下便决定,暂时放下手头一切不着急的活计,整个铺子全力以赴的做这搓衣板。
这也导致后来每天门前都是前来排队买搓衣板的人,别的木匠铺子后来也仿制了,卖的价格还低一文钱,但无奈这许记的名号已经彻底打响了,一提到搓衣板,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许记木匠铺。
许记木匠铺也借着这股东风赚的是钵满盆满,这也导致后来许木匠夫妻将自己的独女许配给了林华为妻,林华娶到了貌美如花的小师妹自然很是欢心,这些当然都是后话,暂且不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刘桂花姐妹吃饱了饭,也有了力气,跟着林氏很快便来到了刘大河的杂货铺,刚刚迈进铺子里,便看到张婆子正一脸享受的坐在一方桌后面喝着茶,桌子上还有一碟点心,小姑子刘春梅,一边吃着点心,一边摆弄头上的一根木簪子,还有一朵珠花,很显然这是今天刚买的。
林氏忙上前去打招呼道:“这大热天的娘怎么来了?”张婆子看了看娘三个,开口道:“将东西放下,你们走路先回去吧。我跟春梅在你二哥这吃了晌饭的再坐牛车回去就是了,也省得你们这一路上背着这些个东西。”
林氏一听忙帮着两个孩子将东西放在了一旁,然后领着两个孩子走了,临出门的时候,张婆子还没忘记吩咐刘桂花姐妹回去别忘了打猪草,喂食鸡鸭。至于林氏不用说回去自然是要做饭的,自己那个大儿媳胡氏,是个好吃懒做的主,自从这林氏进了门,那胡氏做的饭也就没法吃了,并不是胡氏不做,而是那手艺跟林氏是没的比啊!
其实每次赶大集的时候,张婆子总是在打发林氏走了之后,自己单独带着宝贝闺女刘春梅,坐牛车来镇上逛逛。一是可以给宝贝闺女买些物件,顺道吃点好的,二是可以来二儿子这里打打牙祭,临走的时候还能捎带一些东西回去。
大儿媳胡氏每次见张婆子赶集走了,总想着偷偷懒在家睡会儿觉,可是张婆子岂能如了她的意,每次去赶集之前总是丢给她一大堆要洗的衣物。并吩咐她中午烧水做饭,下地去送水送饭的。好在是中午张婆子不在家,只有她们娘俩在,可以放心大胆的吃顿饱饭,灶房里的猪油虽然不敢吃多了,但偷偷的吃那么一指头还是可以的,但今天并没有猪油可以偷吃了,因为昨晚上做鱼的时候,那猪油罐子都刷干净了。
林氏带着两个孩子出了刘记杂货铺,便想带着孩子快点回去青石村,这一路上走走停停的,路途又远,关键是俩孩子回去还得打猪草,好在早已吃了午饭,不用太着急赶路。
刘桂花姐妹见回去的时候不用再背着那沉甸甸的大背筐,也是十分的高兴,见天色还早就东瞅瞅西看看,走走停停的,反正那些摊子上的东西看看又不要钱,再说了别人也不知道她们有没有钱啊。
没走多远便看到镇子西头那边有一家比较大的石匠铺子,外面摆着一些石碾石磨,石狮子之类的石头物件,听林氏说大房家的刘守祖刘守宗就在那家石匠铺子里做学徒,这还是脱了二伯刘大河的面子找到的活计。
在那家石匠铺子不远的地方,便是这镇子上唯一的一家铁匠铺子。此时,这两家铺子里时不时的传来一些叮叮当当敲敲打打的声音。
林氏虽然想早点回去青石村,但见两个闺女走走停停意犹未尽的样子,也是知道自己闺女总共没来过几次镇上,看哪里都稀奇,索性就由着她们去吧,反正也就是过过眼瘾,想买也没钱,只要自己在后面跟着看紧点,别出什么意外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