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先生此言差矣,”柏宇轩据理力争,“如今国力衰弱,外敌环伺,正需要新的知识和人才来振兴国家。墨守成规,只会让我国更加落后。” 他接着列举了几个历史上因为教育落后而导致国家衰败的例子,又以自己在水利工程中运用现代知识取得成功的经验为例,说明新知识的强大力量。
周大儒却丝毫不为所动,他引经据典,滔滔不绝地反驳柏宇轩的观点,并用自己多年的学识和威望压制柏宇轩。
周围的文人也纷纷附和,一时间,柏宇轩仿佛置身于一片口诛笔伐的汪洋大海之中。
然而,柏宇轩并没有退缩。
他冷静地回应周大儒的每一个质疑,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自己的改革方案,让一些年轻的文人开始动摇。
辩论持续了数个时辰,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
就在这时,一个年轻的文人站了出来:“周老先生,学生有一事不明……”
南诗雅站在人群外,一身素雅的衣衫,却掩不住她眉宇间的聪慧。
她没有出声,只是静静地看着柏宇轩,眼神中充满了信任和支持。
柏宇轩偶尔与她的目光交汇,便能从那温柔的眼神中汲取力量,更加坚定地面对周大儒的诘难。
他深知,改革之路注定充满荆棘,但只要心中有光,便无所畏惧。
那位年轻的文人名叫张怀瑾,他本是周大儒的得意门生,却在听了柏宇轩的论述后,心中产生了动摇。
“先生,学生以为,柏大人之言并非全无道理。如今世道变革,固守旧制,恐非良策。”
张怀瑾的发问,如同一道惊雷,在人群中炸响。
众人皆没想到,周大儒的门生竟然会公开质疑他的观点。
周大儒脸色铁青,怒斥道:“你……你竟然被这小子的花言巧语所蒙蔽!真是朽木不可雕也!”
张怀瑾却不惧怕周大儒的怒火,他继续说道:“先生,学生只是觉得,我们应该兼收并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柏大人的改革方案,或许有些激进,但其中也不乏可取之处。”
越来越多的年轻文人开始思考张怀瑾的话,他们不再盲目跟风,而是开始认真审视柏宇轩的改革方案。
周大儒见势不妙,知道今日难以彻底压制柏宇轩,便拂袖而去,留下了一句:“老夫乏了,今日就到此为止吧!”
柏宇轩的据理力争和张怀瑾的挺身而出,让朝堂上的大臣们也开始重新审视教育改革的问题。
小主,
虽然他们认同柏宇轩的想法,但考虑到周大儒在文坛的巨大影响力,最终决定让柏宇轩先在小范围内进行试点,而不是全面推行。
柏宇轩虽然有些失望,但他也明白,改革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