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他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被起义军当众处死。
百姓们围聚在四周,眼中满是复仇的快意,长久积压在心中的怨恨终于得以宣泄。
他们欢呼着,跳跃着,仿佛在这一刻,所有的苦难都已成为过去。
此时,凤阳的贫苦百姓听闻义军已抵达南直隶,犹如在黑暗中看到了曙光。
凤阳,这座在明代拥有特殊地位的“龙兴”之地,看似金碧辉煌,实则是百姓的人间炼狱。
朱元璋的父母埋葬于此,皇陵庄严肃穆,他少年时出家的龙兴寺也坐落其间。
正因如此,凤阳被定为中都,政治地位尊崇。然而,辉煌的宫殿、雄伟的山陵背后,是当地百姓沉重的苦难。
明朝初年,朱元璋曾下令免除凤阳、临淮二县百姓的徭役和赋税,可这不过是一纸空文。
实际上,正因为这里是朱皇帝的故乡,各种劳役、差役多如牛毛,百姓们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农民们辛苦劳作一年,收获的粮食刚进家门,里役便接踵而至。
稍有不从,就会被绳索捆绑,惨遭毒打。家中稍有值钱之物,便被强行夺走,妻子儿女也可能被迫改嫁他处。
百姓们即便仰天呼喊,也无人回应,他们的痛苦和冤屈被深深掩埋在封建统治的黑暗深渊之中。
崇祯四年十一月,南京礼部右侍郎钱士升奉命祭告凤阳皇陵后,目睹了凤阳的衰败景象,痛心疾首地上书奏疏。
他描述道,踏入凤阳境内,只见土地荒芜,房屋破败,一片萧瑟凄凉。
田野里杂草丛生,不见一丝庄稼的绿意,昔日的肥沃农田如今已变成了一片废墟。
村庄中,许多房屋已经倒塌,只剩下残垣断壁,在寒风中摇摇欲坠。
询问缘由,才知此地土地贫瘠,一旦遭遇水旱灾害,百姓便只能拖家带口,四处乞讨为生。人口大量流亡,赋税却逐年累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官府为了完成赋税任务,将逃亡农户的丁粮摊派到现有人口身上,导致更多人不堪重负,选择逃离。
田土日益荒芜,户口不断减少,赋税亏空越来越大,百姓的生活陷入了无尽的绝望。
钱士升恳请朝廷减免凤阳的赋税,这本是微不足道的请求,却被朱由检无情驳回。
朱由检担心一旦开了这个先例,各地都会纷纷效仿,危及朝廷的财政收入。他只是用一句“其周恤民瘼事情已有屡旨”的空话,敷衍了事。
朝廷的冷漠让百姓彻底绝望,他们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了起义军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