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期间,李自成并没有局限于防守,他也在寻找着出击的机会。
尽管队伍人数不多,但他还是会组织一些小规模的突袭行动。
他们趁着夜色的掩护,悄悄地接近官军的据点和运输队伍,进行突然袭击。
这些突袭行动虽然规模不大,但却给官军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他们不仅缴获了一些武器、粮草和物资,还打乱了官军的部署,让洪承畴等人疲于应对。
李自成还十分注重与当地百姓的关系。他深知,百姓是起义军的根基,只有得到百姓的支持,起义军才能生存和发展。
因此,他要求战士们必须尊重百姓,不得扰民。他们帮助百姓干农活,修缮房屋,在百姓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
李自成的这些举动赢得了当地百姓的信任和支持,许多百姓主动为起义军提供情报和物资,甚至有一些年轻人自愿加入了起义军的队伍。
在这段时间里,李自成也在不断地反思和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
他认识到,仅仅依靠武力是无法取得最终胜利的,还需要有一套完善的政治纲领和治理策略。
于是,他开始研读各种书籍,学习历史上的治国理政经验。
他与身边的谋士们一起探讨如何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如何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这些思考和讨论,为他日后提出“均田免赋”等政策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自成的队伍逐渐壮大起来。
虽然与巅峰时期相比,他们的实力仍然相差甚远,但他们已经不再是当初那支四处逃窜的残兵败将。
他们在这片大山区中,默默地积蓄着力量,等待着那个能够让他们重新崛起的时机。
终于,在崇祯十三年秋天,机会来了。
中原地区发生了严重的灾荒,百姓生活困苦,民不聊生。
李自成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个绝佳的时机,他带领着队伍走出了山区,向着河南进发。
在那里,他们将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开启一段新的传奇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