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点

杨嗣昌,在当时的官场中,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

他为人机警圆滑,深知官场的生存之道,尤其擅长揣测上级的意图。在担任宣大总督期间,他在军事管理和边防事务上展现出了一定的才能。

他善于调配兵力,加强边防防御,使得宣大地区在他的治理下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然而,他的这种才能也伴随着一些负面的评价,有人认为他过于圆滑,在处理事务时过于注重迎合上级,而忽视了实际的情况。

当时,杨嗣昌因为父亲杨鹤病死,正丁忧在家。

按照传统的礼仪制度,官员在父母去世后需要守孝三年,以尽孝道。

然而,朱由检用人心急,他深知此时的局势已经刻不容缓,不能因为守孝的规矩而错失这样一个他认为能够挽救局势的人才。

于是,他特旨“夺情”,起用杨嗣昌为兵部尚书。

这一决定在朝廷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一些守旧的官员认为这违反了传统的礼仪制度,对杨嗣昌的起用表示不满。

但朱由检心意已决,他希望杨嗣昌能够迅速出山,帮助他扭转战局。

崇祯十年三月,杨嗣昌终于到达北京。他的到来,让朱由检仿佛看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

当杨嗣昌陛见时,他摆出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侃侃而谈。他详细地分析了当前农民军的局势,提出了一系列自己的见解和应对策略。

他认为,农民军虽然看似强大,但他们内部存在着诸多矛盾和分歧,只要能够抓住这些弱点,采取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就一定能够将农民起义镇压下去。

他的言辞激昂,条理清晰,仿佛他一上任就能迅速改变战局,将农民起义彻底扑灭。

朱由检听得十分入耳,杨嗣昌的每一句话都仿佛说到了他的心坎里。

在多次接见中,他们都谈得很久。杨嗣昌善于揣摩朱由检的心思,在奏对时多方迎合,他所提出的建议,往往都是朱由检内心所期望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朱由检对杨嗣昌的表现十分满意,对他的建议言听计从,连声说道:“恨用卿晚。”

在朱由检看来,杨嗣昌就是他苦苦寻觅的那个能够拯救大明王朝于水火之中的救星。

然而,杨嗣昌的上任,真的能够如朱由检所期望的那样,迅速镇压农民起义吗?这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农民军在各地依然保持着强大的战斗力,他们与明军之间的战争,才刚刚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杨嗣昌所面临的挑战,远比他想象的要复杂和艰巨。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将如何实施自己的策略,又将如何应对农民军的反抗,这些都将成为影响明末历史走向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