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野心

楚岁三简 凌琪丶 14054 字 7天前

“也亏得你想的出来,拿王上的名头对付太子。你方才没听见,他同主上说的那番话,怕是要对主上不利。要不是今日顾念着你我在这儿,还不知要给主上多大的屈辱。”

“那二位公子本就如此,只是不知道府上究竟是谁存了坏心……”珈兰顿了顿,复又开口道,“不若回去之后同其他人说上一声,趁着主上出去,好好查一查。”

“我也是这样想,主上在府中总归不太安全。”大寒颇为赞同,“你还是先进去吧,外头风大。”

“我哪有这般娇弱的,”珈兰轻笑,眉眼弯弯,“我同你聊聊天,一道等着就是了。”

大寒一侧眸,便窥见她发上于风中微颤的绒花发簪。簪上是一只浓厚细绒制成的仿真雀鸟,如悄然立于她发间,风动之时,扬起一小层鸟腹上的轻羽,乱了秋风。

这厢楚恒被那宦官推进了殿内,听见的事情却并不轻松。楚王下了朝之后独留了几个信得过的大臣,巧就巧在,这其中就有骆宗正,难怪刚才大公子言语间虽然提及,却不曾出手冒犯。

楚恒被身后的宦官风风火火地推进大殿,他心中本有些不安,可瞧见殿内这诸多的大人,也不由定了定神。大殿正前方坐着的身着玄色五爪金龙纹君袍的老者,眼角余光一瞥见门口的少年,所有的精气神儿霎时都提了起来。老者颤颤巍巍地指着门口的少年,慌忙中拉着一旁老宦官的手,口中念念叨叨地说着什么。

楚恒离他渐渐近了,才听清他口中念叨的话。

“快,让人搂个汤婆子过来,取个厚些的毛毯,你瞧这孩子冻得脸都白了……”

“王上,老奴吩咐人去做了,您别急,这送来还要时候呢……”老宦官安抚性地拍着老者的手背,试图让他稍稍平静些。

“老三……老三你快过来,来父王这里,快些,快些过去扶一扶啊,你扶着孤做什么……”楚恒的面色不好,老者的一颗心也冷了下来,眉头一横,冲着身旁的宦官发火。

“父王,儿臣只是受了风,没什么大碍的,”楚恒近前,只低了头作揖,终究还是因为双腿缘故跪不了,“儿臣今日来迟了,没赶得上朝会,还请父王见谅。”

“你这是说什么呢。”老者见他言语间精神不错,心情也随之好了不少,“孤正和他们几个聊闲话呢,你来得正好不是。”

小主,

楚恒余光一扫,殿上几人的身份便了然于心。

骆宗正自是不必说的,他边上站着的分别是皇后一族的林家林典客,再有秦老将军,苏太尉和袁卫尉。秦苍早前是递了辞呈的,如今被楚王叫过来,多少有些不情愿写在脸上。

“父王,不知今日这是……”

“秦苍这老家伙请辞,秦家军又没人接管,今日早朝吵的没完没了,孤就让他们散了,咱们几个敲定了再通知那些小老儿。袁卿年事已高不便接手,孤也不想拖着秦卿,便寻思着要不要……”

“父王,”楚恒接过宦官递来的汤婆子,礼貌谢过后淡淡道,“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袁卫尉长年累月在玉京,那这作战经验也好,习惯和编制也罢,自是和秦老将军不同。不妨从秦家军的几个小将里头找一找,看看有没有合适的?”

言毕,楚恒用掌心托着汤婆子的两侧转了转,垂头不语。袁卫尉闻言,心下当即了然,双手握着笏板上前一步道:“王上,臣年事已高,又常年在玉京养尊处优,纵是将这一大支秦家军编入玉京卫队,恐怕也是困难重重啊。”

袁卫尉是最懂得见风使舵的。此刻殿内只有三公子和林家人,林家又和王后、太子息息相关。林家处心积虑地想要这支队伍,依着王上的心思又怎会让他们如愿?大楚又不姓林,如今自然是三公子说什么,应什么就是了。

骆宗正闻言,当即点头上前:“王上,据臣所知,若真让这一大支队伍进了京都,恐怕是无处安置。纵然是各位公子的府上加上王宫,恐容不下十之一二。”

“王上,老臣此番回来,带回来的也不过十之一二。”秦苍眯了眯眼,一副吊儿郎当、不畏天地的模样,“十五万秦家军……换了旁人,恐怕没那么容易顶替老臣的位置。”

换而言之,凭你们这些老不死的,也想把秦家军收编了去?一口好处也别想分。

“父王,”楚恒安安静静地听这几人吵完,“既然诸位先生僵持不下,秦家不是还有一位秦少将军吗?”

楚王眼神一亮,正要开口说话,就听袁卫尉一声妙哉,抢先开口道:“三公子此言有理,秦家军自要由秦家人承继,如此名正言顺,又不损将士报国之心!三公子妙思啊!”

“呵,”秦苍冷笑一声,还是那副玩世不恭的老头脸,“方才袁卫尉还说老臣的孙子年少轻狂,不堪重任,如今马屁拍的倒是比谁都响啊。方才百般阻挠,如今倒戈赞同,老臣是个粗人,不比你们这些京都人弯弯绕绕。老臣的孙子虽说年轻,可战功都是一刀一刀随老臣在战场上拼出来的,我秦家将士不服他难道服你们?”

楚恒垂眸抚着手中的汤婆子,眼神晦暗不明。楚王只留了他们这几个人,这分明就是没打算把秦家这块肉分给二公子一口,也难怪这几个老臣如墙头草一般了。秦家和林家又结的是板上钉钉的仇怨,看来这回林家是讨不到好了。

殿上的楚王又怎么会不明白这林家人的贪念,只时不时瞧一眼楚恒的脸色,长长出了一口浊气。他今天把这孩子叫来,就是要把秦家军归入楚恒那儿,偏生这孩子不争不抢的,要让秦家人自己承继着。不过……

秦家的兵,握在秦家人手里,也断然不会帮着林家。秦典墨年纪又轻,好掌控的很,哪似秦苍这老狐狸。只要秦苍还在,秦家就会一直记着和林家的仇怨,自然不会倒戈到林家那边儿去,说到底军权也还是掌握在他楚王自己手里。

左不过,是需要多多费心罢了。

如此一想,楚王只觉豁然开朗,当即制止了座前几人的争辩道:“够了!朝会上也吵,朝会后也吵,你们几个还亏的是孤亲选的人!秦苍,孤记得你有一孙子,唤作典墨的,是也不是?”

秦苍当即双膝跪下,伏低了身子道:“回王上,老臣的孙儿精通兵法,足智多谋,绝不负王上和老臣所托!王上若真不放心,典墨自当在京中受王上教导,若逢战事,老臣愿以一己之身,在京中护王上周全!”

“好。”楚王闻听秦苍此言,知他十分明事理,点头称赞道,“不愧是跟孤打过江山的,秦家老少,皆是将门典范!”

秦苍身形一滞,苍老枯槁的手指不为人知地攥紧。他何尝不是年事已高,何尝不想也有个知冷知热的孩子承欢膝下。可秦家人要么死于战场,要么故于深宫,这唯一剩下的一个也无法留在自己的身边,想来楚王心中,也有几分惋惜罢。

“老臣,谢陛下赞誉。”秦苍将额头贴到地面,口中苦涩。

“你们先下去罢,孤有些事情要同秦卿单独聊一聊。”

众人闻言,纷纷行了礼准备退下,唯独秦苍还佝偻着脊背,须发灰白,跪伏在楚王座前。楚恒也不多劝,只是吩咐身后的宦官将他带出去,好给父王留出空间来。

“老三也留下。”楚王发话,哪有不遵的道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等众人一一退散,楚王轻咳了一声,目光在殿下二人身上扫来扫去,叹了口气。

他不知是想起了什么,眼中竟是挥之不去的哀伤和思念:“老三,来见过你外祖父。”

“是。”楚恒闻言,自行将轮椅往后挪了挪,调整了些方向。他直起了脊背,将手中的汤婆子静静放在毛毯上,对着秦苍遥作一揖,“外孙楚恒,见过外祖父,愿外祖父福寿绵长,吉庆有余。”

“使不得!使不得!”秦苍急忙上前几步扶着楚恒的手臂,心中惊然这孩子的瘦弱,“老臣怎么敢当三公子大礼……”

“你是长辈,自然当得起。”楚王见状,眼中微有湿润,嗓音也不免有些喑哑。他瞧着秦苍头上的那几丝银发,面上的几缕银胡,心中更是怅然无比。

秦苍见楚王有意抬举自己,又只留下了他和三公子二人,便心知楚王这是念及自己那已逝的女儿,颇为动容了。他虽不知当年真相,可难保楚王不知。

他女儿入宫为妃,是从公子府便跟着楚王的情分,一向性子温良敦厚,乃是秦老将军的夫人费尽心思才养出来的才女。他们一家子向来没什么弯弯绕绕,秦苍更是一个妾侍都没纳过,哪来的那些后宫争斗心思让女儿学去?想来,楚王也是知道她性子的。

楚恒被秦苍扶了一把,继而又被秦老将军压了手去,让他重新捧着汤婆子坐好。他是知道秦苍性子的,故而也不作推诿,只礼貌谢过,便不再言语。

楚王见二人并不熟稔的模样,轻叹了口气:“岩儿,孤安排了一队秦家军随你一同去西南,你可慢慢收拾了再走。老二那边今日便会出发,等你到了地界,可千万记得保重自己的身子。这事儿本就是老二负责的,只是顾念着他夫人也是林家人,孤才允了你也随行。大大小小的琐事儿你都不必理会,只消安排了人跟着瞧瞧,让老二处理便是了。若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你回来之后说与父王听便好。”

“父王时时处处都替儿臣想好了,儿臣心中感念。”楚恒颔首,向楚王垂首道,“此行儿臣带了白神医一道儿,身子自然无碍,还望父王宽心。”

“也好,也好。”楚王闻言,面上轻快不少,眉宇间也攀上了一层慈爱之色,“你懂得照顾自己的身子,为父自然宽心。至于旁的事情,就有劳秦家军护着了。”

“老臣领命。”

“岩儿,你先回去收拾罢,孤与秦卿有事相商。”

“儿臣告退。”

楚恒对着王座上的老者遥行一礼,随即便上前了一名宦官来推楚恒出去。小宦官小心翼翼地绕到楚恒身后,又一一对着楚王和秦苍见礼,这才敢挪动楚恒的位置。

他捧着手里的温热,出殿时却只见大寒伫立在殿外,珈兰则是在马车旁等候。楚恒心中一惊,正准备等大寒接手便询问一二,却瞥见不远处的马车旁,站着一名身着红色朝服的女子。

发梳妇人髻,貌如西子,头上斜插着两支金色凤簪,缀着点点红玉。

殊姿异态不可状,忽忽转动如有光。

那女子见楚恒出来,眼中竟盈满了泪,眸光潋滟。可她顾着身畔的婢女,强行将泪水忍了下来,柔情绰态,惹人怜爱。

楚恒眉头微皱,他并不想和这女子有过多的交流。可是身旁侍从林立,都见着二人彬彬有礼的模样,楚恒只好硬着头皮让大寒推着往下走。果不其然,那女子就是在等楚恒,折纤腰以微步,一双妙目流转之间,清雅高华的气质油然而生。

“妾身,见过三公子,”女子微微俯身行礼,身形有些不稳,“愿公子康健,福泽绵长。”

她行的是常礼,才免了那些初见时大礼祝安的说辞。

“二嫂有礼。”

楚恒语气淡漠,瞧不出情绪,反倒是那二公子妇双肩微颤,似闻泣声。

“你……身子可还好吗。”二公子妇的目光不由往下,落在楚恒一双看不清模样的腿上,声音断续,“我……”

“多谢二嫂关怀。”

那女子闻言,知晓他淡漠的本意,也不再继续询问。她故意将目光转向远方的大殿,耗费了好一番心神就收拾好了自己的思绪,再度俯身行礼。

“妾身得蒙王后娘娘恩召,便先行一步,叨扰三公子了。”

“二嫂慢走。”楚恒应声,一副唯恐避之不及的模样,转身吩咐大寒扶他上车。二公子妇似是对此十分熟悉,立即转身离开,不去看他上车的狼狈模样。

风起。

二公子妇握紧了婢女扶着她的那只手,十指纤纤,雍容的气度不减分毫。

只有她身边的婢子知道,二公子妇此刻不敢回头去看,是因眼中不曾因岁月削减的沉重悲哀。

“听安,”她轻声唤道,“不过红尘常事,我却求之不得。”

名唤听安的婢女听得一头雾水,只知老老实实地扶着自家的公子妇,一刻不敢放松。

妇人发上流苏微动,玉响似凤鸣。

车徐徐驶出宫门,马蹄轻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马儿鼻中打出一个响啼,喷出一口白气,发出老长的嘶鸣。

同来时一样,楚恒坐在正座,珈兰则是坐在他身旁。可自上车起楚恒的神色便不太对,大寒也不敢过问,更是连同珈兰传个消息的时间都没有。

几人一路无言,马车摇摇晃晃地向城外驶去。

暖暖的日光如海水倾斜,小寒的眼角眉梢都是被金光滋润的舒适。她早些时候就跃上了主堂的屋顶,掀了几片瓦作枕,惬意地躺在上头数着飞过的雁群。就这样又等了一盏茶时间左右,外头来人禀报说,楚恒刚刚到府门口。

小寒一听,困意顿消,立马将瓦片一一放回原处,起身整顿了衣衫,翻身从房上飞跃问下。她掸了掸衣服上并不存在的灰尘,拎一拎袖子、领口,强行被门房小厮的通报给吓得回了神。二十四使对于楚恒的尊敬和畏惧好像是与生俱来的,这种情愫在他们加入训练时就随之日益增长,无法磨灭。

果不其然,不过一会儿,大寒便推着楚恒的轮椅往这儿来了。

小寒一惊,遥遥看见楚恒面有愠色,膝盖一软便跪了下去。她目光一垂,瞧见自己身上新制的棉衣,不禁心头一痛。这宝石蓝的新料子可是前几日刚抽空出去买的,绣了极娇嫩的小圆梅,朵朵的针脚都是又细又密,被日头一照跟玉似的泛光好看。

真是可惜了这身新棉衣。

“叩见主上。”小寒高声开口,跪伏于地,等待楚恒的指示。

她眼睛滴溜溜一转,想着怎么开口好让自己早点起来。

谁知楚恒根本不想搭理她,指使着大寒推着往院中去,而珈兰则是垂首快步跟随着。小寒一惊,可偏生没有楚恒的命令不敢起身,只能心里干着急。耳畔木质轮椅轱辘的声音在院中一番辗转,最终停在了书房门口,可小寒依旧不敢起身掸灰。

她把脑袋深深埋低在地上,不敢说话。

“大寒,小寒,你们先下去。”楚恒的声音听不出喜怒,面色冰冷得像一潭死水,“府中的事情,还有西南的行程,你们安排好了再来回我。”

小寒不解,直起腰之际大寒已然站在她身畔,伸手要扶她。她默默把手递了过去,拼命给大寒使眼色,可大寒只是摇摇头,让她不要多管。

片刻小小的眼神交流之后,二人回身,齐声行礼道:“诺。”

随即二人陡然消失在视野之中,风平浪静,仿佛从未有人站在那里一般。楚恒定了定心神,确定四周确实无人守候时,才转动自己的轮子往屋内去。珈兰回身瞥了眼原先小寒站的位置,心中请叹了口气,默默跟上了楚恒。

书房内一早就燃了香料,日光携飞尘在香炉旁徘徊了许久,终还是稀稀拉拉地落到桌案上。案上整整齐齐码放着前几日处理好了的奏本,每一本都精心用布帛包了面,小山似的堆砌起来。另一角靠墙处则是置了许多书架,罗列着各色古籍孤本,还有一处书架特地用来放了许多画卷,不过无一例外都蒙了些许尘灰。他不大喜欢下人进书房,又因着腿脚不便,自己也不常进来,只吩咐人三四日来清扫一次,且日日都要焚上两个时辰的香驱虫。

宫里送来的奏本,他大多是直接送到正厅,待府上的人依轻重缓急分类了之后再送到他那儿去。唯珈兰不知道的是,旁人以为的他一目十行下笔如神,实际上只是将那些较轻较缓的本子送到了另一处找人执笔,故而忙时总有如此效率。

珈兰一进屋内,便明白了香炉的驱虫之意,平素白姨也经常在屋子里焚同类的香料,一向嘱咐她别去焚着这种香的屋子里久待。她敞开着门,见楚恒离得桌案近了,不由地开口制止。

“主上,这香料是白姨制来驱虫的,恐对身子……”

“我明白。”楚恒闻言,却未曾停下手上的动作,继续转动着木轮往前,“这副身子还能坏到哪里去呢。”

珈兰一愣,默默垂首,不再回话。

“你今日,不该让太子瞧见你。”楚恒停在桌案旁,抬手去掀桌上的小香炉,“白姨制的香确实好,连香饼都是五瓣儿的花型,味道也不呛人。”

那是一只三足青纹瓷矮香炉,上头盖子处开了八个椭圆小孔,顶部镶了个铜环上去方便开合。香炉小小的一只,瞧着十分玉雪可爱,盈盈地泛着日光。

“奴知错。”珈兰闻言,尚不明楚恒后半句话的意思,便只好先跪下将错认了下来。

“你可带了钗,”他掀开了香炉上的小盖子,向珈兰伸出一只手,“我记得是有的。”

“带了,”她从一侧发上取下那支白玉钗,双手捧了,起身递了过去,“是白玉的,主上请用。”

楚恒默然接过,又回身朝着桌上的这一方小小香炉。他不乐意唤人拿香铲等一系列器具来,只将玉钗握在手里,用较细的一端去炉内翻弄香饼。珈兰见状,仿佛忽然明白了什么,复又在他身旁跪了下去,不敢出声。

“炉犹暖,麝煤残。”他似在调整,又似在玩弄,对着炉内一块快要燃尽的小香饼轻戳,“自从焚了这香,书架上确确实实是一点儿虫都见不着。不过,若是那些婢子来收拾,必然是足了两个时辰便将香炉收走了,岂会容整块香饼燃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珈兰闻言,俯身跪伏于地,已然是心知肚明:“府内的香炉、香饼、香丸这些个,都是分门别类放好的,每日的用度也都是定数。主上若是怕浪费,便吩咐他们多燃上一阵子便好。”

“差事一多,倒是累人。”他复又拨弄了几下,方觉失了兴趣,“照着原来的便好,何必徒增烦恼。”

“主上所言极是。”

“我本不乐意让旁人瞧见你。”楚恒将钗子搁置在香炉旁,轻轻合上了炉盖,“既然瞧见了,那此去西南,你就免不得要时常露面了。”

“是,是奴的错。”珈兰垂首。

楚恒时常疑心重,她也是知道的。今日去宫内不曾及时躲避,本就是她不听话导致的过失,此刻哪敢摆出一副自在样子。香炉上原细不可闻的一缕香烟,经他之手后似重新焕发了生机,复又吐出轻飘飘的白丝来,迎风而动。

楚恒将香炉推回原先的位置,取了钗,侧身面向依旧跪在那儿的女子。他垂眸扫了一眼珈兰手上的尘灰,眉头稍蹙,便又去瞧她发上的饰物。她原本戴的是一支绒花竹叶簪、一直绒花鸣鸟簪,竹叶因用金丝绞紧描了边儿,故而不曾显得凌乱。可另一支上本是一支翠白相见的雀鸟,因受了风而尾羽塌落,不似从前灵动了。

“我不怪你。”他小心将手中的钗尖吹了吹,微微俯身,比对着另一侧的那支,将白玉钗物归原主,“一会去把衣服换了,发髻拆了。这身,并不适合你。”

“诺。”

“年节的衣服也要置办了,记得去找白姨,一同量了尺寸之后交到管家那儿去。等从西南回来,安排置办的衣服应当也做好了,恰好能赶上年节。”楚恒将玉钗簪好,又左右比对了一番,顿了顿道,“绒花是好看,可难免不符你这多动的性子。下回我找人购置时,还是多备些这类金线描过的,不易坏,虽会失些真实之感,但留得住,最重要。”

“自是听从主上安排。”珈兰抬眸,望进他那双古水无波的眼中,“其实,无论买些什么都无所谓的。只消是在主上身旁侍候,自然不会遇什么风雨交加,如何都留得住的。”

楚恒唇角一勾,面上漾开了清浅笑意。

“去和白姨一块儿收拾自个儿的东西吧,让大寒来侍候就是了。”

……

距离二公子离京已然过去三日,玉京城里依旧是一副国泰民安的景象,仿佛西南无事发生一般。三公子府上忙于清点库房,顺道将出行的各类衣服财物备好了准备装车。楚恒倒是得了个清闲,吩咐人将前几日的奏折送回宫里,旁的也就只敢晒晒太阳躲躲懒,让白露好好治了几回。

楚恒这头闲着,宫里的消息却没闲过。

继西南的万民书,紧接而来的是平城快马加鞭送来的一封信函。即便楚恒闭门不出,这消息还是或多或少地传了那么几句到他耳朵里。据说平城民生疾苦,流民作乱,过于频繁的人员流动也导致了一小部分的瘟疫四散。这本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可楚王刚派了一位公子前去,必经之路上就闹起了瘟疫,实在是令人揪心。

不过好在平城的县令是个明事理的,把信函递上去之后立即告知了二公子,设了门禁,但凡染病者不得出城,如此关了一堆人在城里头。严格算一算时日,二公子应该是碰不到这里头的流民,楚王虽说着急,却也只能这样宽慰宽慰自己。

这几日二公子不在京中,二公子妇寻常无事便会入宫找王后闲话几句,久而久之楚王也对这二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即使他很清楚这两人聊的多半与政事有关,憋坏水儿呢。

王后的宫殿倒不比几个妃子的华丽,许是为了彰显贤德节俭之名,故只留了寻常些的装饰,去了金碧辉煌之感。殿外的小院里种了许多月季和牡丹,一盆盆整整齐齐地码在墙边的花架上,虽是人为,但也强行添了几分自然之息。

常理来说,已经成年的王子王孙无论是否成家,都应当宿在宫外开的府邸,甚少有入了夜宫门下了钥后,还在宫内逗留的情况。除非是王上宣召恩典,否则轻易是开不得宫门的。如今已是酉时,太子却还未赶着离开,不紧不慢地在王后的殿中品茗听教。王后将那些微末等阶的婢女都赶了出去,只留下自己的两个心腹和太子在殿中。

殿上的华美妇人手执一封信函,其上纸张的平整光洁,一瞧便是公子府才有的手笔。她借着身畔的烛光将信函通阅一番,便吩咐身旁的婢子递给太子,开口说道。

“你二弟的事情,你应当也有所耳闻。你且来瞧瞧,这是淇儿今日傍晚送进宫里的,说是刚收到了你二弟的家书。”

太子接过婢女递来的书信,不以为意道:“母后可否是有些草木皆兵了?老二去便去了,无论治不治得好都是二公子府的造化,于林家和我长公子府又有何干。”

“你父王膝下不过三子,母后当年将淇儿安排进宫来抚养,就是为了替你笼络着一个,也不至于让你孤立无援。老二这两年虽说面上老实,你又怎知道他在背地里动了什么手脚?”王后见太子那副倨傲的模样,恨铁不成钢道,“科举是大事,更是拉拢新晋官员的好时候,你父王虽说不让你们三个插手,可你去瞧瞧,老三不是照样被你父王叫去问了?母后从来不指望你同老三交好,但老二那边,你必须得紧紧抓着淇儿这条线,可听清楚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是,”太子一面听着,一面读完了手中的信函,随意递还给婢子,“儿臣瞧着,淇儿妹妹似是誊抄了一份二弟的家书给母后。二弟却有治世之才,只可惜也仅限于此了。只是不知母后这边如何作想,那常山郡的县令终归,还是林氏的亲戚。”

“算算脚程,老二也要明后日才能到常山郡。”王后使了个眼色,那名手捧信函的婢子便伶俐地转向了书房的屏风之后,“本宫恐怕,他在那头的事儿瞒不住。老二去处理也好,总会顾念一些林家的情谊,不至于赶尽杀绝。”

婢子绕过那面清透的屏风,将信函按压平整,俯身去一侧桌角的下头按了一处隐秘的开关。嗖的一声,另一侧的书架上竟弹出一个小小的暗格,里面赫然全是这些年来王后与旁人往来的信件。婢子将手中信函平整地放入暗格之中,双手一推,将此格重新按回书架之中。

“母后错了。”太子了然,打断道,“父王安排了老二去,却又叫上了老三,就是摆明了要让林家夹紧些尾巴。老三身子不好,若是父王安排儿臣去,多少外头会有些流言蜚语;若是老二去,虽说也与林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有老三在一旁监督着,林家纵是心里头明白了,也没法子在他们的眼皮子底下把人救出来。”

“你父王的心思,近几年本宫也捉摸不定。”王后叹了口气,认可道,“渊儿大了,母后有些事情尚要指望着你了。”

“母后不是不知道,只是平素里事情太多,有些疏忽了。再者,母后日日被关在这四方的围墙之中,虽然耳聪目明,可终归没法伸手去干涉朝堂之事。父王如此安排,已是摆明了要让林家自断臂膀,或许同先前公孙老将军家一样,林家,总要交些东西上去才是了。”

“那是母家的亲眷,虽说与你关系远些,可你怎么舍得让自家人去顶罪?”王后闻言,面上虽有愠色,却不敢高声责备,“母后当年也是为了你,为了林家的将来,才安排了个人去西南一角!那里三国来往的客商多,这些年也收获颇丰,这么个肥差怎好轻易就让了出去!林家的财库充实了,往后你要用兵用马的,这不都是给你备着的么!”

“母后,做人需懂得知足,”楚渊闻言,依旧淡然道,“儿臣不指望兵马之事,也不愿林家留有此等后手,有朝一日竟要用这般方式逼迫父王传位。儿臣如今已坐东宫,是父王认可的太子,儿臣只要不犯大错,好好看着老二和老三,父王是不会轻易撂了儿臣的位置的。如若不是母后当年做的糊涂事儿,儿臣也不会与老三撕破脸皮,更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跟秦家撕破脸皮,以至于如今要这般费尽心力。”

“湘妃若在,你以为母后还能稳坐后位吗?”王后见楚渊如此揭开自己的陈年往事,更是心火难耐,不禁怒声道,“湘妃深受你父王宠爱,早已是后宫之敌,母后不过是做了旁人不敢做的事情罢了!”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母后,当年之事已是不可挽回之过,您既然已经做了,多说无益。儿臣如今让林家收敛锋芒,也不过是想让林家能再走得长远些。等儿臣继位,母妃再想为林家谋些什么,到那时再由儿臣来给。”言毕,楚渊起身到殿中央,冲着王后俯身跪下。他双膝一弯,脊背却是直的,一派谦谦君子之姿,“母后,时辰已至,儿臣先行告退。还请母后安于后宫,切莫插手西南劫匪一案,更莫要企图阻碍老二和老三的进程。”

“罢了,你先回去罢。”王后见楚渊叩首行礼,也不好再留他,只摆了摆手让他先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