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郡的庄稼还未到丰收时,现在手头上的粮食,只够您募兵两千。”
“若算上新得到的三万石粮食,情况又如何?”
张易问道。
刘伯温听到后,微笑着望向了荀彧,显然是打算让贤,同时也给荀彧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
“主公,计算上这三万石粮食,再加上徐晃将军的帮助,可以再增加两千士兵,总共可达四千人!”
“好的,那公明先招募四千人,等南阳丰收了,再扩编至六千!”
张易应声道。
徐晃再次抱拳表示赞同。
看着手下文武官员,张易显得志得意满。
加上五路军、背嵬军的陌刀兵和狼骑部队,以及龚都的两千余兵马,如今张易已经统领了一支规模超过六万的大军。
“各位,我们目前已有超过六万人马,力量强大,那么接下来应该采取何种军事行动呢?”
“是要北伐,还是南进?或者东向发展,甚至借道荆州图谋益州?”
“大家都可以自由发言。”
“主公,现在的形势还未明朗,不宜轻举妄动,因为皇室还在,目前仅仅是出现混乱的迹象。”
刘伯温走出人群,开口道。
“属下赞成。现在的首要任务是强化装备、补充训练,准备随时应对国家号召,当各地诸侯联合起来征讨董卓时,那时的皇家命令将形同虚设,诸侯争霸的局面就会随之而来了。”
荀攸也附和道。
张易微微点头。作为一个从现代穿越而来的人,他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因此急切地想知道下一步该如何行动。
但手下的官员们却并不具备这种预见性。
即使像刘伯温、岳飞、薛仁贵这些有着特殊身份的人,他们也只有东汉时期的认知,无法预见到未来的发展。
小主,
“大家说得都十分有道理,是我太急于求成了。既然这样,就让我们加强军备,做好战斗准备!”
张易果断做出决定。
“主公,不久前有人企图 ** 董卓,这使得他的威信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将来如果有谁提议征讨董卓,最先发声的可能是袁术或袁绍!”
荀彧站了出来进行分析。
“我与袁术和袁绍都曾有过一面之缘,两人虽然与曹操作交好,然而袁术素来瞧不起非嫡出的袁绍,必然会在后者之前提议讨董,以积累个人声望。”
“一旦袁术有意图行动,那么布置在其周围的白虎军将成为他的一大制约因素。”
听完这话,荀攸笑了笑,“呵呵呵,主公,我们的粮草供应不足,不如找个理由向袁术借一些?”
众人一听,也理解了这个策略。袁术若要动员各路军队讨伐董卓,必然需要确保张易能服从大局,不然张易坚决对抗袁术,他如何号令天下?
“对啊!如果他希望我们撤离,就必须先给我们提供金钱和粮食才行!”
李嗣业挥舞着拳头,表态说。
“除非他愿意看到袁本初抢先一步成为英雄!”
魏延也表达了相同的意见。
张易正准备随声附和,突然听见有侍卫大声报道:“报告!”侍卫匍匐在大堂前方,提高嗓门:“禀主上,袁术部下长史阎象请求见面!”
“哈哈,真是说谁谁到啊……”张易及时收住了话尾,本打算开个玩笑,却随即想到此刻身处东汉,这样说确实不太合适。“说起袁术,这袁术果然立刻就派人过来了,让他进来吧!”张易命令道。那位侍卫立即起身离去,很快带进了一个年约四旬、身穿正式朝服的男子,他正是阎象。
阎象步入大堂,扫视一周,看到张易府邸文官武将云集,心中不免泛起了波澜。这次他的任务是向张易寻求妥协,但事态的发展难以预料……
“见过张大人!” 阎象深深行礼。面前这位十七岁的青年,却展现出非凡的才能,去年还打败了他的主公袁术以及对手孙坚,值得自己以平等的态度对待。
“袁术让你来,到底有何目的?”张易质问道。
“回大人,我的主公派遣我前来,是为了提议暂时停战,等成功营救陛下后,他定会亲自给大人一个交代!”阎象谨慎回应。“希望大人能够明鉴,张老大人确系孙坚所害,这一切与我家主公无关。”
董卓的行动极为迅速,已经通过伪诏要求袁术交出孙坚的人头作为赎罪,否则便要兴师问罪。为了应对这一局势,袁术采纳了阎象的建议,以袁家显赫的门第为号召,邀请各路英雄共同对抗董卓。不过,这计划并非一帆风顺——一旦公开号召,则必须发兵行动;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旁又有张易虎视眈眈。袁术怎能坐视不理?
考虑到这些复杂的局面,阎象主动提出作为使节前往南阳,说服张易放弃军事压力,转而合力对付董卓。
面对阎象的陈词,李严挺身而出,坚定地反对道:“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你如此轻易就要我们放过?”一席话引发了场内的强烈反响,连刘伯温与荀氏兄弟也互相对视笑了起来。
但阎象仍然不卑不亢地回应:“请大人息怒。我们明白你与孙将军之间的恩怨,今天的目的并非是要让您忘记杀父之仇,而是希望能够先集中力量对付更大的敌人——董卓,以及他制造的社会动荡。”接着,他提到了张易发明农具对民生的重要性,以此呼吁张易于国家大事上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并承诺事成之后袁术将亲手将孙坚送上门。
“我方的士兵为了报答老太爷而消耗了大量的物资,固守在南阳东方,就是为了等到反击的机会。您现在一句话就想让我们撤军?这理由不够充分!何况袁术早有夺南阳之心,这样居心叵测的人怎么能被轻易相信?”李严反驳道,语气中的质疑显然并未完全被阎象所说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