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真的从小地方走出来的,对走关系这件事的感悟不是很深,离开老家太早,十几岁的学生很少谈及“关系”一词。
更多的是父母的宽和严,到了初中像梁瑜那种没父母管的也是很令人羡慕的,似乎那就是自由。
梁瑜倒没有让自己自由过去,虽然有的行为看起来很酷,梁瑜也是个很酷的人,但“自由”这个词的吸引力并不那么强烈,他们眼中的“酷”也并非梁瑜期待的生活。
羡慕与自己不同的,是人之常情。初中的梁瑜,还是羡慕着那些乖乖学生的。
有意向回到老家的同事,那是还有一个家,梁瑜清楚自己是没有的。
所以她更不会退回去。
这样一来,梁瑜反而没有类似的烦恼。
租房的梁瑜,重新拥有了个人的空间,租房的好处显而易见,生活与工作有明确的边界,回到自己的出租屋中,真的可以不担心他人的打扰。
大学里的梁瑜可以说身边是热热闹闹的,梁瑜过着他人眼中充实的大学生活,她是一个不会落单的人,很容易找到不同的搭子。
毕业后大家嘴巴里说着要见面,但是就算是一座城市工作,见面的次数也是屈指可数。
或许不是默契不打扰彼此的生活,只是同样工作的人没什么时间,而工作与读研的人互相并不理解彼此的烦恼,相见过后又当着网友。
梁瑜更擅长面对面交朋友、聊天,到了网络上联络感情,她虽没觉得是在浪费时间,但在行动上她更偏向这一种。
见面的时候能够不尴尬,网上能够许久不联系,这样的关系能长期保存的也就继续下去,而有的人注定会在某一天让人觉得发送消息是尴尬,或者是已经忘记如何打开与这个人的聊天框。
去一座城市,第一次总是要打卡当地美食的,人多的时候吃的花样也多,梁瑜去一次就被好几个同事问起来攻略,她却是没有做攻略的,有老同学带着,听她这样一说又有人说起羡慕。
问她攻略的人,都要比有她微信的同事要多了,说来也是奇怪,明明同事是跟同学一样长时间相处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彼此之间都不太爱加联系方式。
梁瑜也庆幸自己没有一股脑加了很多联系人,不然分组太累,她的朋友圈都不知道怎么发才好。
当然的梁瑜起过弄一个工作号的想法,但是这似乎不太可行,在工作进行的同时生活也在进行着,这不是排斥的关系。
她的人生似乎是不够精彩的,单调到想要一点关系上的改变。
梁瑜并不享受单身的生活,她总是一个人。
她明白自己渴望着一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