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颜氏、杜翁、小谢

颜氏

顺天府有个书生,家境贫寒,又赶上荒年,便跟随父亲前往洛阳。这书生天性愚钝,十七岁了,写文章还不成章法。不过他容貌俊美,风度翩翩,很会说些风雅有趣的玩笑话,又擅长写书信,初次见面的人都看不出他肚子里没多少学问。

没过多久,书生的父母相继离世,他独自一人,在洛水之滨教授蒙童读书。当时,村里有个姓颜的孤女,她是名士的后代。颜氏从小聪慧过人,父亲在世时,曾教她读书,她只要看一遍就能牢记不忘。十几岁时,她就跟着父亲学习吟诗作词。父亲曾说:“我家有个女学士,可惜不是男儿身啊。”对她极为宠爱,一心想为她挑选一个显贵的女婿。父亲去世后,母亲也秉持着这个心愿,可三年过去了,也没能找到合适的人选,不久母亲也离开了人世。有人劝颜氏嫁给一个好人家的子弟,她心里认同,但一直没有付诸行动。

恰好有一天,邻家的妇人翻墙过来,和颜氏闲聊。她用一张字纸包裹着绣线,颜氏打开一看,原来是那位书生写给邻家子弟的书信。颜氏反复看了几遍,心里很是喜欢。邻家妇人看出了她的心思,便私下对她说:“这个书生风度翩翩,是个美少年,和你一样孤身一人,年龄也相仿。如果你有意思,我让我家那口子去促成这件事。”颜氏含情脉脉,没有说话。邻家妇人回去后,把这件事告诉了丈夫。邻家子弟和书生本就关系要好,便把这事转达给了书生,书生听后非常高兴。他有母亲留下的金鸦镮,便托邻家子弟转送给颜氏。很快,两人就举行了婚礼,婚后夫妻二人恩爱有加,生活甜蜜。

颜氏看过书生写的文章后,笑着说:“你的文章和你的人好像是两个人,照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才能有出息呢?”于是,她每天早晚都督促书生研读诗书,态度严厉得如同老师和挚友。黄昏时分,她总是先挑亮灯烛,坐在桌前自己诵读,为丈夫做出表率,直到听到三更的更鼓声,才肯休息。

就这样过了一年多,书生写八股文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然而两次参加考试都落榜了。他声名狼藉,生活贫困,连饭都吃不饱,想到自己的处境,不禁感到寂寞凄凉,伤心地痛哭起来。颜氏责骂他说:“你堂堂男子汉,空有一副男儿身!要是我把发髻换成帽子,考取功名富贵就像看待地上的小草一样容易!”书生正懊恼沮丧,听到妻子这番话,瞪大眼睛生气地说:“你一个妇道人家,又没进过考场,就把获取功名富贵说得像在厨房里打水熬白粥那么简单。要是你戴上帽子,穿上男装,恐怕也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颜氏笑着说:“你别生气。等下次考试的时候,我请求女扮男装替你去考。要是我也像你一样落魄,以后就再也不敢小看天下的读书人了。”书生也笑着说:“你根本不知道读书的辛苦,真应该让你去试试。只是担心事情败露,被乡邻们笑话。”颜氏说:“我不是开玩笑。你曾经说过,在燕京有祖宅,我可以穿上男装跟你回去,假扮成你的弟弟。你从小就离开家乡,谁能分辨出我不是男儿呢?”书生听从了她的建议。颜氏回到房间,换上头巾和男子的衣服走了出来,说:“你看看我,像不像个男子?”书生一看,她俨然是一个顾盼生辉的美少年。书生很高兴,便向邻里乡亲们一一告别。那些与他交好的人送了一些财物,书生用这些钱买了一头瘦弱的驴子,带着妻子踏上了归乡之路。

书生的堂兄还在燕京,见到这两个容貌如玉的弟弟,非常高兴,从早到晚都照顾他们。又见他们不分昼夜地刻苦读书,对他们越发敬爱。堂兄雇了一个刚剃发的小仆人,来供他们使唤。傍晚过后,颜氏就会把小仆人打发走。乡里的婚丧嫁娶等应酬之事,堂兄总是自己出面周旋,颜氏则只在屋里埋头读书。这样过了半年,很少有人见过她的面。有客人请求见她,堂兄总是代她推辞。客人读了她写的文章,都惊叹不已。有时客人强行推门进去,她只是作个揖就匆匆离开。客人看到她的风采,更加倾慕。从此,她的名声大噪,一些世家大族争着要招她为女婿。堂兄和颜氏商量,颜氏只是微笑不说话。堂兄再三劝说,她才说:“我立志要考取功名,不考中进士,就不结婚。”

恰逢学政前来主持考试,书生和颜氏一同前往。书生又一次落榜,而颜氏以第一名的成绩参加乡试,考中了顺天府第四名。第二年,她又考中了进士,被授予桐城县令的官职。在任期间,她治理有方,颇有政绩。不久后,她又升任河南道掌印御史,财富可与王侯相比。后来,她以生病为由,请求辞官回乡,皇帝赐她荣归故里。她回乡后,前来拜访的宾客挤满了门,她始终拒绝见客。而且,从她做秀才到成为显贵,一直都没说过自己已经娶妻,人们对此都感到十分奇怪。她回乡后,逐渐购置了一些婢女。有人怀疑她有私情,她的嫂子暗中观察,发现她并没有任何不轨行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久,明朝灭亡,天下大乱。颜氏便对嫂子说:“我跟你说实话吧,我其实是你小叔子的妻子。因为丈夫平庸无能,不能自立,我一时气不过,才自己去做了这些事。我一直很担心事情宣扬出去,导致天子召见询问,让天下人笑话。”嫂子不相信,颜氏便脱下靴子,露出自己的脚,嫂子这才惊愕不已。再看她的靴子里,塞满了破棉絮。于是,颜氏让书生承袭了自己的官职,自己则又闭门不出,像女子一样隐居起来。而颜氏一直没有生育,于是拿出钱财为书生购买妾室。她对书生说:“大凡一个人做了高官,就会买姬妾来侍奉自己。我做官十年,身边还是只有自己一个人。你有什么福气,能白白享受美人的侍奉?”书生说:“你要是想要,也可以给自己买三十个面首啊。”两人的这番对话,被传为笑谈。

当时,书生的父母多次受到朝廷的恩典。那些官绅们前来拜访,都以对待御史的礼仪尊敬书生。书生觉得承袭了妻子的官职很羞耻,只愿意以普通书生的身份自处,一辈子都不曾乘坐有车盖的车子,保持着低调的生活。

杜翁

杜翁是沂水县人。有一天,他偶然从集市中出来,坐在墙边,等着一同出游的伙伴。他觉得有些疲倦,不知不觉间,仿佛进入了梦境。迷迷糊糊中,他看见有一个人拿着文书,要把他带走。

杜翁跟着那人来到一处官府衙门,这里他从来没有来过。这时,有一个头戴瓦垄冠的人从里面走出来,杜翁仔细一看,竟然是他在青州的老朋友张某。张某见到杜翁,惊讶地说:“杜大哥,你怎么会到这里来?”杜翁说:“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只知道有人拿着勾捕的文书来抓我。”张某怀疑这里面有误会,便说要为他查验一番,还叮嘱杜翁:“你一定要在这里站好,不要到别的地方去。要是你一旦迷失了方向,到时候可就很难挽回了。”说完,张某就进去了。

过了很久,张某都没有出来,只有那个拿着文书的人过来,承认是他们弄错了,便释放杜翁,让他回家。杜翁和他告别后就往回走。

在回家的路上,杜翁遇到了六七个年轻女子,她们容貌艳丽,风姿绰约,杜翁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便跟在她们后面。女子们离开大路,走上了一条小路。杜翁跟着走了十几步,就听到张某在后面大声呼喊:“杜大哥,你要到哪里去?”但杜翁被这些女子迷得神魂颠倒,根本没有理会张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