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文盲,居然压根儿就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DNA这种东西。
当DNA检测对比结果出来以后,证实卫生纸和尸体体内的DNA和刘建仁一致时,警方费劲唾沫才让刘建仁一知半解地了解了DNA是个啥玩意儿。
这时,他才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犯罪事实。
同时,结合监控视频显示刘建仁曾于犯案结束后去过另一间停尸房,还有馆长的态度,以及火化工反应,时常会发现一些年轻漂亮的女尸,莫名其妙地就会出现“衣衫不整”等情况,警方认为刘建仁应该不是初犯。
在警方的逼问下,刘建仁这才一五一十地交代了自己的频繁作案。
“你不害怕吗?”据说,警方曾这样问过刘建仁为何选择女性尸体为目标。
刘建仁的答案却非常简单:“她们不会反抗,更不会报警,没什么可怕的……会反抗、打人的活人才可怕。”
三人又回了一趟殡仪馆,但从其他工作人员嘴里并未得到更多其他有效信息,因而决定直接去监狱向刘建仁了解李海东的相关情况。
刘建仁一听狱警说只要配合好完成警方的这次问话就能加分,顿时就来了精神,拍着胸脯说自己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监狱的犯人最在意的就是分数,因为在监狱无论什么事情都和“加减分”挂钩,并且凑满一定的分数就可以减刑。这些分数对于犯人们来说就等同于时间和生命。
比如,犯人入监后要写认罪书,有些犯人没读过什么书,基本属于文盲,不会写字,就要由别人代写,这个代写的人就能以“帮助同犯”为由得到0.5分的奖励;出个黑板报奖励2分;监狱广播站和监狱报刊录用一篇投稿奖励3分等等。
从这里不难看出来,加分的分值存在差异。
那些分高又相对轻松的活谁都想去干,派谁去的决定权则在监狱的“四犯”手里。
监狱里的干警不多,并且没法做到和犯人“同吃同睡,掌握每个人的一举一动”,因此每个小队长就会在自己带的几十个犯人里挑选有能力,并且服从管理的犯人来担任一些职务。这些犯人统称为“四犯”,分别为管纪律的、管生产的、管生活的、管学习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四犯”的来源极其复杂,但通常以知识分子居多。只要成为“四犯”之一,就相当于进入了管理层,不但和狱警的关系可以处理得很好,而且还有小小的特权。上述对可以加分的工作的分配权,就是这小小的特权之一。
有特权就有了竞争,就有了“江湖”,更何况是在监狱这种“小社会”。
一些家里经济条件好的,会在监狱内部超市买东西送给“四犯”,这样就容易得到一些特殊的待遇,被安排去做既轻松,分值又高的活儿。
最苦的是那些家里经济条件不咋样,本身还没什么文化的犯人,如果再加上性格内向,不会溜须拍马,那就只会彻底沦为监狱的“底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