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九十六章重获关爱

陈领腾出一只手来,一把拉过扬大春,贴在了自己的身上。

杨大春脸压在,陈领的肩膀上,只是抽噎着哭,说不出话来。

陈领:“大春,我我知道你这会儿,心里有多痛苦,你就哭吧。”

杨大春、杨小花又声音,沙哑的痛哭上喽。

陈领也跟着流泪。

过了一会儿,陈领:“大春、小花你们俩都别哭了。你们俩都给我听好了、记住了。只许你们俩,在我跟前哭这一回,不许你们俩,在我跟前哭第二回了。你们俩要学你爸爸的,倔强脾气,宁折不弯!在不说理的,强人面前,宁死不许低头、不许服软儿!你们俩都听见了吗?”

杨大春、杨小花抽噎着都“嗯”了一声。

陈领:“行了,你们俩都别哭了,都去洗洗脸,等着我把屋拾掇拾掇,就给你们做饭吃。”

“……”

从此以后,陈领这个二十几岁,正值找对象最佳,时期的姑娘。就和两个不沾亲、不带故的孩子,组成了一个特殊的“三口人之家”相依为命,相濡以沫的,过上了日子。在以后慢长的日子里,陈领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孤独、寂寞的煎熬,顽强的和两个孩子生活着。她受尽了多大的罪,吃了多大的苦,负出了多么沉重的代价,把杨大春、杨小花兄妹俩,都教育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材。杨大春、杨小花兄妹俩,成材、成家立业以后,又是如何报答,他们这位道德情操,高尚的老姑奶的,请读者接着往下看。

小主,

这年的冬天,比往年的冬天,来的早一些,而且要比往年的,冬天冷的多。不过李真钢、向红梅农历腊月初九,结婚办喜事、待客的这一天,还是风和日丽,比较暖和的。别看李同家是独门儿、独户儿,没有亲的、热的当家子人。由于李同、李真钢这爷俩,平日里在村里,为人办事十分开通、随和。一个村的老乡亲,谁家要是有个大事儿、小情,红白喜事的,这爷俩都是主动,上前帮个忙、随个礼什么的。他们这一家儿,基本上和村里的,家家户户的老乡亲,都有个串和儿、礼尚往来的,人缘十分的好。所以李真钢、向红梅结婚,办喜事的这一天,村里的老乡亲们,差不了几家儿,都来随礼、祝贺、吃包子了,那真是非常的热闹哇。当时人们吃包子,随礼写账,大部分的人都是,写五毛钱的礼账,再拿上三斤礼面。极个别的人写上,一块钱的礼账,再拿上三斤礼面。这三斤礼面,有的人家白面少,还得在礼面里,掺和上半斤的,细玉米面儿。人们吃完了饭,办事的主家还得,给人们压(拿)回去,一斤礼面。好叫人们拿回家去,一家子人吃。在杜柳村这一带的乡村里,谁家要是有个红白喜事的,老乡亲们来随礼写账,主要的是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当时的生活条件很困难,缺粮少钱。靠有事的人家,一家办事办不了,缺粮还少钱的。老乡亲们为了帮助,有事的这家能够,圆满的办完了事儿,才来出礼写账的。第二个意思是:一个村里的老乡亲,平日里过日子,都各忙个的,在生产队里,劳动挣工分儿,没有时间聚在一起,呆着说个话儿,只能靠谁家有个,红白喜事儿,大事小情的,借着随礼吃包子的,机会才有时间,聚在一起呆会儿,说个闲话儿,互相了解一下,建立建立感情。另外就是给有事的这家儿,增添增天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