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柳莺连连摆手道:“那怎么行,学院已经有教书的夫子了。”
田采萍则笑道:“教书的夫子怎么也不嫌多的,光是一部《诗经》就够人研究一辈子呢。你来吧!”
陈柳莺再三推辞不过,只好红着脸答应下来。
夫子有了,生源又成了大问题,尤其是未央城本部,连一个二十人的班级都招不满。郑安雅询问进度的时候,田采萍也很是无奈:“陛下莫急,这才第一年,慢慢地就会多了。”
郑安雅道:“这可是培养女夫子的学校,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个学校开班晚一年,各地的女校推广也会相应地晚一年。”
“都有哪些原因?”段知书问。
田采萍道:“大部分有意向的女孩子都无法通过入学考试,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段知书道:“这个恐怕没办法,总不能降低难度录取,学员水平太差没法教。”
田采萍道:“陛下,臣有句话不知当不当讲?”
“讲。”
田采萍道:“一个学员要想通过入学考试,差不多得识两千个字、四书五经不求通达但至少要都读过,没有四五年的学习是下不来的。且不说大部分家庭只愿意给女儿上一两年的学,即便是能达到这个要求的学生,多半已经十二三岁,马上要进入谈婚论嫁的年纪了,有些女孩子家里甚至都有媒婆上门了呢。所以,能继续往上读的人少之又少。”
段知书道:“这的确是个问题。还有别的原因吗?”
田采萍道:“再有就是路远和家贫了。虽说我们可以给贫困学生免去学费,但生活费是要她们自己出的,如果留在家里,开销比学校小得多不说,还能帮家里干活。”
郑安雅问:“如果不考虑家境和嫁人的问题,愿意来上学的女孩子多吗?”
田采萍道:“倒是比臣想象的要多些,如今长乐国民间的观念也不一样了,尤其是那些只有女儿没有儿子的家庭,都盼着女儿能有出息,给爹妈争口气,好让他们在乡里能抬得起头来。”
“难得她们这么有心,那就得好好支持啊。”郑安雅道:“要不再针对那些想入学但考不上的女孩子办个幼书院?”
“幼书院?您想怎么办?”段知书问。
郑安雅道:“针对读过书的女孩子开几个中书院预科班,给她们专门补习一年,然后再送去中书院考试。”
段知书道:“如果她们考不上呢?”
“嗯……准许她们再读一年吧,再多就不行了,不能让她们混日子。”郑安雅道:“对于特别贫困的学生,除了免学费以外,学员服、书袋、笔墨纸砚都不用出钱了,再管她们两餐饭,当然菜可以简单点,以吃饱为准。”
田采萍仔细想了想,道:“如此一来,或许可以再增加四五十名生源。”
“去做吧,万事起头难,只要做了后面会慢慢变好的。”郑安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