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要是有地瓜和玉米就好了

这段时间在侯府吃得好,住的好,一家子算是安定下来,水生一家感念侯府的大恩大德,差事办起来越发卖力。

今个主子叫她,她行礼问安越发真诚。

“行了,起来吧。”老夫人和煦的开口,并赐了坐。

水生媳妇记得姑母的吩咐,直言不敢,老夫人也没再让。

韩锦安直截了当的问:“怎么样,可有你们的同乡?”

“嗯,有的,虽没有同村的,但找了几个娘家村的。”水生媳妇声音有些沙哑,想来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哭过了。

想到那些人的处境,再看看自家在侯府的待遇,水生媳妇心中对韩家更是感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怎么样?”

“回小姐,情况和我们来的时候差不多,他们是二十天前从川州出发的,现在也不知是个什么情况?想来只会更糟。”说着眼圈也红了起来。

顿了顿接着说: “对了,和他们同路的还有甘州的一些流民,据说他们那里也已九个月未落雨了,一些有年岁的老人说是大旱之兆,趁着家中还有些余粮,赶着出来找活路。”

这些消息韩锦安是知道得,其实朝廷也在川州放了几次粮,可杯水车薪。

在古代,旱灾发生得非常频繁,由旱灾开始,往往形成一个范围广、时间长、危害大的灾害链。农业生产难以开展,造成局部地区人口锐减,直接导致经济恶化和财政危机。

旱灾引发的流民潮极易引发社会动乱,轻则转为流寇盗贼,重则发生武装暴动甚至大规模起义,危及王朝存亡。

朝廷也总结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抗旱方法,如灾前预防、赈济救灾、移民就食等。

前两个都是尽量去做,后面那个是最终的结果。

这些无论是否在这个时空,都是有史可查的。

这几年大夏朝,先是临州蝗灾,后又青州地动,现在是川州大旱,眼看着甘州也快续上了,靠国库存粮,实在是救济不过来。

且与南疆的战争一打就是十几年,其余三境也时有小摩擦,军饷粮草是首要必须要满足的,朝廷根本没有多少存粮,指望赈灾粮草百姓等于等死,所以能走能动的都逃难了。

那些年纪太大、腿脚不便和故土难离的,只能生死由天了。

韩锦安这些日子翻看过不少史书,发现无论哪个朝代都想改良粮食作物,增强农作物抗旱抗涝性,增加粮食产量,但一直未有什么进展。

哎,要是有地瓜和玉米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