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外迷着相,内迷着空”四字,去看《道德经》中的“常无欲”“常有欲”六字的话,其神奇之处已不言而喻。
——佛家典籍与道家典籍,竟有异曲同工之妙。
外迷着相,自是不必言说,这世上有很多凡夫俗子,痴迷于眼前的假象。
而,假象又与“常无欲”“常有欲”中的欲字紧扣,皆可作为人们内心急迫想要追求的欲望,或是痴醉于已拥有的事物中。
相比之下,内迷着空,则高深了不少。简单的来说,就是一个极其清高、自命不凡的人,自认为学识渊博,不屑入尘世。
然,执着于自身,不去接触真实,便就是“空”。
守于“空”,也则会完全否定掉“有”的存在。
既无“有”,那么,坚守“空”又有何用?
倘若,持“空”修行,超凡脱俗,又如何寻到入世修行的万千大道。
如果,守“空”为大道,不去经历大道中的悲欢离合,不去体会人间的百般苦痛,又何来得顿悟?
所以,执着于假象之心不可取;痴迷于自身感悟,不去冥思眼前事物的微妙变化,也是行不通的。
——所谓妙明真心非空非有,随缘现有现空。
确切地说,无论处于任何状态中,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从空中寻有,从有中寻空。
综上所述,“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意思,自然明了。
当,有欲之时,展现在眼前的皆是表象,而非实质。只要有欲,就会被万千事物的外表所迷惑,根本无法看清原本的面目。
正如,痴恋一人时,会将一人所有的不好与丑陋面给忽略掉,只着眼于对方的好。
待到真正得到、拥有时,便会发现根本就不是一开始想得那般美好。
所以,在有欲时,就要去体察不符常规之处。
当然,不符常规之处,也便是除了对方的好以外的缺点和细节,不可蒙蔽在一点,不观全面。
故,“常有欲,以观其徼”的解析大概是:有欲之象,应有界限和临界点,有界限则能避免无限夸大的好;临界点则就是一人在一人心中的扣分机制了,去重视那些无法接受和无法忍受的细节举动,从而消退着眼于好的分值,得以融合,达到真观。
然,“常无欲,以观其妙”的字义则是:即使你四大皆空、不问世事,也要去观察眼前事物的变化。因为,那是有形的变化,有形的变化最终会走向无形,但,无形却离不开有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