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榆树,是因为老太太觉得榆树比别的树贵重,希望儿子能有出息。
或许是遗传了秀才外公的基因,我太爷爷从小就耳聪目明,过目不忘。他娘见他是个读书种子,想着许是老天保佑,让孩子帮她重温往日风光-----甚至能更进一层,让她当上举人甚至是进士的娘。于是倾 其所有,为我太爷爷请了最好的先生,供他读书。
太爷爷也争气,他三岁启蒙,五岁就能把《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背得滚瓜烂熟。到了六七岁,就能和一群半大小子一起,坐在私塾里,摇头晃脑地诵读“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十五六岁时,已经能做得一手好八股,赋诗做对也无一不精,是封邑方圆百里,人人交口称赞的小神童。
光绪二十九年,为庆祝慈禧老佛爷七十大寿,朝廷发恩科。太爷正值弱冠,顾盼自雄,自觉学问初成,准备参加秋闱,博一个秀才功名,光耀门楣。
正在这时,一位昔日同窗突然登门拜访。此人出身富贵,喜郊游,爱宴乐,出手豪奢,相交遍天下,算是个风流倜傥的佳公子,可就是不爱读书。他爹为他说了一门亲事,是县太尊的外甥女,相貌家世,无一不是上上之选。可那家小姐嫌他是个只会吃喝玩乐的白丁,说除非他中个秀才,否则绝不嫁入他家。
这人多少有些自知之明,知道就凭自己胸中那点墨水,想中秀才,万无可能。于是想到了我太爷爷这位神童。借联络同窗之谊的名义,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请我太爷爷饮酒取乐。觥筹交错间,借着酒劲,诉说自己对县太爷家小姐的倾慕,和那小姐的无情。说得我家太爷爷也唏嘘不已。看我太爷爷动情,那位同窗拿出纹银百两,请我太爷爷替考。说一切都打点好了, 只要我爷爷替他考上秀才,白银之外,还会送上田亩若干。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太爷爷年幼,一方面抹不开同窗的面子;另一方面,读书耗费不菲,全靠他娘陪嫁的那点细软,实在是不够。他想着有了那笔银钱田亩,以后读书,就不用家里贴补了。又想着反正会试三年一开,自己还年轻,三年后再为自己考个功名也不晚。于是就答应下来。
我爹兄弟姊妹挺多,爷爷奶奶在他们整个生育期的二十年间,没闲置浪费一点资源和时间,噼里啪啦、结结实实的生了十多个孩子,成年的有六个。
大爷比我爹大六岁,当中还隔着两个姑姑。他读中师走的时候才十四岁,爹还在村里读小学,他从小就是大爷的小尾巴,大爷走了,爹挺失落的。
爹性子弱,从小想得就多,再加上地主的身份在他记事起,就一直沉甸甸的压在他胸口。虽然村里人并没对爷爷家如何如何,可爹还是本能的觉得,他家和别人家不一样。
自大爷走后,爹很少跑出去玩。靠看闲书打发时间。爹告诉我,他很感谢小学的一位先生。先生家有很多书,都是些老书名着,他很爱惜书,从不外借,但允许我爹到他家看。
爹脑子好,厚厚的《三国》、《水浒》,即使很多地方不理解,都能囫囵吞枣的看下去,而且情节能记得清清楚楚。他每天下学都要到先生那看书,直到家里人喊他吃饭。
夏天天黑的晚,吃好饭,村里的闲人喜欢聚在榆树下闲聊。那棵大榆树已经有成人一抱粗,枝叶遒劲蓬勃,能遮住一间屋子大小的阴凉。村里人没事就喜欢围着大树坐坐,抽抽旱烟,聊点闲篇,消磨时间。
村里有个老头,年轻时在彭城茶馆里做过伙计,听了一肚子评书,平时喜欢给别人讲古。可老头听书是东听一回西听一回,再加上年纪大了,脑子有点乱,常常闹关公战秦琼,猪八戒背狐狸精的笑话。村里人没什么见识,就图一乐,听的津津有味。
我爹小小年纪,却因读过几本书,渐渐听出有些不对。开始还以为自己看错了,躲在后面不敢啃声。后来有次老头子讲“虎牢关三英战吕布”,说:”关羽手持青龙偃月刀,胯下赤兔马,并刘备张飞一起,与吕布战作一团,一百个回合不分胜负。“
我爹脱口而出:”关老爷那时的马不是赤兔马,赤兔本是吕布的,吕布后来在下邳被曹操斩了,宝马被曹操得到,才被转赠给关老爷的。“
老头子被一小娃娃寻到错处,驳了面子,心里不喜,骂道:”瞎嚷嚷什么,有本事你来讲。“很奇怪,在同龄人面前羞涩腼腆,默默不能语的我爹,对着一群老头子,竟然一点不怯场,侃侃而谈,讲起了三国。
那群闲汉一听,小娃娃人虽小,故事却讲的不赖,以后就常拉他去讲古。我爹常常白天看过几集,晚上就现学现卖,给那群老头子讲故事,居然颇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