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价18元/罐,咱们给业务员25元/罐,推给食杂店30元/罐,这样咱们每罐能有7块钱的毛利。”
小施笑笑说:“能卖到30元/罐吗?‘真棒’也就这个价吧。”
“我感觉差不多,明天早晨我去早市的批发市场调研一下同类产品的批发价。”
第二天起早来到家附近的乡政街早市。
还不到7:00,在乡政街靠市场一侧的人行道上已经水泄不通,有卖青菜的、卖日用百货的、卖副食的、卖酱油醋的、卖烟酒的,还有卖面包、馒头、包子、油条等各类主食的……
早市上的摊位从北面的顾乡大街开始一直延伸到南边的埃德蒙顿路,其中有两个批发小食品的摊位占的场地最大,附近方圆十里地之内的小食杂店业主都习惯就近到这里上货。
这两个摊主估计是大发市场里的二批商,而他们手中的货也都是从南极市场那些一级代理商手里进来的。
在这儿能了解出各食杂店的进货价。
这两个摊位都有“大大公司”出的“真棒”,一家批32元/罐,一家批31元/罐。
而除了“真棒”之外,再无同类产品了。
看来我们这“万花棒“每罐批30元应该没啥问题。
又在早市上逛了一会儿,在一家卖面包的摊儿上买回了十个连排的小面包。
儿时对面包的记忆是那种形状像馒头,但要比大馒头大上一倍多的棕红色面包。
因为从未买到过刚出炉的,吃到口中又凉又硬一嘴面包渣子,虽也有一些甜味,但并未觉得比刚出锅的馒头好吃。
那大概是在七十年代末,印象中市面上只有这种卖七分钱一个的面包。
随后没几年市场上便出现了这种个头像豆包大小的连排的小面包,每个小面包的表面都撒着星星点点的芝麻粒。
虽也没吃到刚出炉的,但吃在嘴里已经不是那种硬硬的面包渣子感觉了,入口后很松软,让我对面包的印象有了大大改观,这种小面包最初5分钱一个,之后涨到了一毛钱一个。
在八十年代初又出现了那种两层的花瓣儿形状的面包,这回我终于吃到刚出炉的了,吃在嘴里那可真是甜糯可口。
那是因为我们家附近的一家小挂面厂改成了面包厂,每次小学放学路过面包厂时,那一缕缕烘烤面包的香味便扑面而来,经常忍不住扒在窗口向里张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