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瑁冲着蔡讽说道:“父亲大人!孙文台之事,杨陵必不会善罢甘休的,蔡氏切不能趟这浑水啊。”
蔡讽似乎比一年前苍老的许多,提起杨陵,他又不由得心中苦闷。
蔡讽咳嗽了一声说道:“非是为父要蹚这浑水,荆襄士族同气连枝,若是见死不救,蔡氏日后恐怕有大活啊。”
蔡瑁双目圆瞪,鼻孔外张大声道:“若是父亲参与此事,用不着等到日后,蔡氏旦夕之间就有大祸啊。若是当时我们没有悔婚,何至于落得如此田地!还害的姐姐无人敢娶!”
蔡讽怒道:“你是在责备乃父吗?当初他不过只是一个落魄的世家旁支子弟,为父哪里知道杨陵能有今日之威势。”
若说蔡讽生平最得意的事,也许就是当年举荐杨陵为官;若说最后的一件事,那定是悔婚侮辱杨陵。
蔡氏悔婚杨陵之事,已经在杨陵迎娶大汉长公主的时候传遍了九州,沦为了世家大族与百姓茶余饭后的笑料。
当初杨陵起于微末,与蔡家小姐蔡敏情投意合,蔡讽却想着攀附汉室宗亲刘表,说好的婚事却反了悔。
若是当初蔡讽没有鬼迷心窍,蔡敏可就是杨陵的大妇了,那可是大将军夫人。
可惜世间没有后悔药,如今杨陵的身边娇妻美妾,只要他愿意,整个大汉的士族也许巴不得把自家女子送去联姻。
当初有多决绝,此时蔡讽就有多后悔。听闻杨陵封忠武侯后,蔡讽郁闷的一连好几天都没睡好觉。
蔡瑁连忙拱手道:“德珪失言了。今日天色已晚,杨陵必定在襄阳城外扎营休整。请父亲大人允我去见见杨陵,或许念在昔日的情分,蔡氏能躲过一劫。等德珪回来,父亲再处罚不迟!”
蔡讽无力的摆了摆手,蔡瑁便转身退出了书房。
出了蔡府后,跨上了一匹骏马,往位于襄阳城东五里外的杨陵军大营而去。
蔡瑁抵达杨陵军大营之时已是傍晚。
正巧遇到了巡营的杨延平,两人在讨伐黄巾之时便相识了,故人相见自然欣喜。
但蔡瑁此刻却没有什么心思与杨延平寒暄,说明来意之后,杨延平便带着蔡瑁来到了杨陵的帐中。
杨陵见了蔡瑁,冷笑着问道:“德珪贤弟莫非也是来劝我放过黄祖的?”
“望~大将军!下官不敢。听闻大将军大胜归来,奉家父之命,送来粮草十万石,牛羊千头,慰劳三军将士!”
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