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这跋文提醒了我。

除了这前后字体看上去怪怪的,跋文中的一句话还很怪。

我不禁又伸手指点了点跋文中的那句“铁画银钩,令人感佩不已”。

“曾爷,跋文中说的这幅琵琶行写的是铁画银钩,正文中看出来了么?”

曾小凡又是一惊,再回头看那正文,规矩严谨有余,洒脱不足。

所以,哪里来的铁画银钩呢?

“啧啧!”曾小凡不禁感叹,“我明白了,这幅书法要么跋文是假的,要么正文是假的,而很显然,正文是假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我摇摇头,他忘了我前面说过的话了,这是同一个人写的字。

所以,这幅书法作品正文是假的,跋文也是假的。

这幅文征明的书法《琵琶行》大概率本身是真的存在,有正文,也有跋文。

而且内容跟眼前的这幅是一模一样的。

但是眼前我们所看到的,却是假的。

是专门请了一位书法造诣很高的人来临摹这幅作品。

所以,这幅临摹的作品,在正文部分因为需要临摹文征明的风格和书法特点,下笔自然就慢了,给人的感觉就规矩了些。

不过呢,反倒是很合乎落款八十九岁高龄的设定。

而最后续上的那幅跋文,因为是萧平这种非着名人物写的,所以就没必要去刻意临摹他的字了。

因此,这幅书法的临摹者就很自然的写自己的字了,下笔流畅,洒脱多了。

但是,留下了一个很不经意的破绽。

那就是这后面的跋文字虽然没有临摹,但是内容是照着抄下来的。

所以,关于真迹中对文征明书法的评价是保留的,所谓铁画银钩。

可问题来了,临摹者临摹不出文征明的铁画银钩,所以想投机取巧,利用八十九岁这个人设临摹一幅相对规矩点的字,却忘了改评价了。

再加上前后一个人写的字,虽然有刻意做不同处理,但写字这种东西很多习惯是不经意的,是改不掉的。

这就是为什么就算你刻意把字写的跟你自己的不一样,拿去做字迹鉴定依然会被鉴定出来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