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叶腾唯一拿的出手的只有政绩了。他在两年多前已经察觉到这一点,并且开始为竞争丞相做准备。他政绩突出,那么只能继续加强这个长板,他没有后台,但他却想要让整个关中百姓成为自己的后台。
天子和历代帝王不同,他是极其重视民意,一年当中有大半的时间都在巡视地方,考察地方上的民情,要是整个关中的百姓都支持自己成为丞相,他的胜算将会极大的提升。
于是叶腾在大汉历八年的时候,整个朝廷的注意力都被税改吸引的时候,叶腾却已经在关中默默的开启了叶渠的建设工程,这项工程虽然耗资庞大,但依靠现在的内史地方财政却也可以支撑。
按照叶腾的规划,叶渠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入渭河,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顷,该渠将会是郑国渠之外的最大的水渠。关中又会多出几十万亩水浇地,增产粮食达到上百万石以上。惠及水渠两岸几万农户。
而叶渠和郑国渠还有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他除了满足农业的灌溉之外,还可以联通栎阳,高陵,长安等地水运,减低三地的交通成本,促进三地产业的发展,关中有几万农户和十几万工匠,作坊主收益
而这几万农户和十几万的工匠作坊主就是他在关中最大的支持者,这些人要是在大汉其他地方,对叶腾的支持可能极其有限,但在关中,在长安城,几万农户和十几万工匠产生的影响力却不一样。
他可以通过这些声音影响到天子对自己的看法,影响到大汉其他三公九卿对自己的看法,关中就是他的大本营,关中的百姓就是他最大的支持者。即便是天子和丞相也要顾及这些人的声音。
看着水流铺满水渠,并且开始灌溉远方的土地,叶腾暗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某能做的都已经做到极限了,现在就看上苍给不给这个丞相之位了。”
大汉历十年,六月四日。
长安城的百姓就知道了,关中除了郑国渠之外又多了一条叶渠,这条水渠距离关中更近,可以灌溉几十万亩土地不说,千料的运输船可以通过叶渠去往栎阳,高陵等地,极大节省运输成本。
这消息顿时就轰动了整个长安城了。茶馆内到处都是讨论叶渠的百姓。
“这怎么不声不响就多了一条水渠了?据说还不差郑国渠多少。当年的郑国渠花了多少人手,整个关中花费了十万民夫修了整整10年,当年我父亲都上郑国渠的工地上修水渠,人都差点死在工地上。”
“这怎么能一样,暴秦有我大汉富裕?现在的修水渠的民夫,哪个没有俸禄,工地上的民夫不但能吃饱隔个两三天还能吃顿肉,吃肉的力气和吃粟米的力气能一样。
现在的民夫一个顶以前的三个,而且我大汉铁器丰富,那个民夫手中没有铁锹,据说还用了火药开山裂石,各方面暴秦都不能比,这叶渠自然就修的快了。”
另一个茶客笑道:“要说这叶腾不愧是上过大汉月报的能臣,修水渠这样大的事情,不声不响,也没有造成多大骚动就完成了,当年的管仲乐毅只怕也比不过他吧。”
上了年纪的茶客都点点头。当年他们最害怕的就是这样的大工程,稍有不慎就会死在工地上,而现在叶腾他们就在长安边上修水渠,居然不声不响就完成了,要不是现在修完了,他们都不知道这事情。
“现在朝廷不是老丞相要退休,朝廷就应该让叶内史这样的能吏,成为我大汉的丞相,这样我等的好日子才能继续延续下去。”
“说的有道理,朝廷就是需要这样不扰民却能富国的丞相,某记得当年叶内史为会稽郡太守的时候,也是三年就让会稽郡成为天下有数的富裕之地,这些年关中发展的如此好,我等生活富裕,叶内史可谓是功不可没,这样的人就应该成为丞相。”
“我等应该让今年的贤者,推像叶内史这样的能吏为丞相。”
这样的讨论不断在大汉的茶馆,说书馆,戏院讨论,毕竟叶渠能真真切切地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并给他们带来好处。
大汉历十年,六月五日。
儒林周报等大汉小的周报刊登了叶渠的消息,并且报道了叶腾加入大汉以来的政绩,而后用极其激烈的口吻道,大汉就需要这样的能吏。
并且批评了一些地方上的汉吏,本事没多少,治理地方也不突出,但却作风蛮横,不讲道理,遇到问题只知道欺上瞒下,这些汉吏真应该好好向内史学习。
儒林周报的文章,得到了其他小报刊的热烈讨论并转载,话题已经转向了对地方汉吏的讨伐。
这些小报刊最大的敌人就是汉吏,虽然还达不到生死仇敌的那种程度,但也是两相看厌的程度。
报刊记者看地方汉吏大致上像后世的那些清流御史看贪官污吏的那种程度。
而地方汉吏看这些报刊记者,也像后世的名人看狗仔一般,讨厌的苍蝇,怎么赶都赶不走。
从徐凡开创大汉月报之后,报纸这个行业就在大汉飞速发展,随着纸张的成本降低,各种活字印刷技术的应用,报纸的成本也在快速降低当中。
现在大汉的报纸已经从最开始的月报变成了周报,甚至还有不少的小报刊直接弄日报,当然这种都是较差的小报社,印刷日报都是用最便宜的黄草纸,印刷的也不清不楚,但日报便宜,刊登的消息及其快捷,不少大汉的穷读书人喜欢订阅这些日报来了解大汉的信息,有三两家日报存活下来,倒也给那些小报刊开辟了一个新赛道。
主流的报刊形式还是以月报为主,但是半月刊,周报却在快速发展,这些周报消息更新更快,更受市场的欢迎,已经隐隐可以与主流争锋了。
所以关中报业发展的是极其欣欣向荣,大大小小的报刊超过了百家,几乎每个月都有几家报刊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