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跟领导汇报工作,那你得交“拜见钱”;过年过节了,你还得交“追节钱”;打完官司之后人家上诉了,除了告状人要再额外交一笔钱外,低级衙门还得给上级衙门“公事钱”,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而为了应对贪污腐败,各代皇帝都绞尽脑汁,用了各种各样的招数,希望能够遏制这种行为,甚至不惜为此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御史台。
作为担负监察天下百官职责的中央机构,御史台的工作十分繁忙,除了要弹劾那些不合格的官员外,他们还要忙着梳理那些陈年旧案,因为他还担负着中央司法机关的职能,而反贪这一重大任务,自然也归他们管。
但人的精力终究是有限的,权力的过度集中导致了御史台的工作推进极其之慢,因为往往官员们在整理弹劾奏折的时候,突然就来了一个案子,让他们立即参与会审,有时候案子还没审完,底下又收到了线人发来的举报信,说某某官员涉嫌贪污。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御史台的官员们向忽必烈请奏,于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将提刑按察司改称肃政廉访司,最初只在山东东西、河东陕西、山北京西、河北河南四道各设一座。
大德初,元成宗铁穆尔下旨,将肃政廉访司增设至二十二道,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分属于御史台、江南行台、陕西行台三部管辖,其中最早的八道由御史台直接负责;江南十道的则由江南行御史台负责;陕西四道属陕西行御史台负责。
而每个肃政廉访司的最高长官,就叫做廉访使。
可以这么说,每一道的肃政廉访使,甚至比行省的丞相都好使,因为他们是能直接在皇帝面前弹劾你的存在,也是可以随时随地将你家搜查一遍的实权干部。
更何况,正三品的职级其实也不算低了,要知道在大元朝时期,各部尚书也不过才是正三品的官员,那些手握重兵的各卫、各司、各亲军都指挥使司的达鲁花赤,也不过是正三品而已。
高级别加上高权力,让这些肃政廉访使们,在执行起任务时,更加得心应手。
可正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高权力加高职位固然使得这些肃政廉访使们在查处贪污腐败之时更加方便,但却也滋生了一股不正之风。
因为肃政廉访司是主管反腐倡廉这一工作的主管部门,无数的官员们为了贪的更加随心所欲,便纷纷对他们展开了腐化工作。
为了让这些肃政廉访司的官员们不再耽误他们挣钱,他们也是绞尽脑汁,爱钱的送钱,爱美女的送美女,爱古董的送古董,反正只要是你有爱好,我就能投其所好。
西方有句俗语——再厚的船漆也有被海水腐蚀的一天。
在这些贪官们孜孜不倦的努力之下,肃政廉访司也逐渐变了味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作为主管贪污腐败的部门,逐渐成为了贪污腐败最严重的部门。
可怜大元朝的百姓们,以前没有肃政廉访司的时候,他们只是被当地的贪官污吏们盘剥。
可肃政廉访司的人一来,他们不仅没有得到救赎,反而还要被加倍盘剥,因为盘剥他们的官员还要分给肃政廉访司的人一部分。
也就是在如此“反贪”部门的“大力整顿”之下,大元朝犹如一个被抽取了骨髓的巨人,只能在绝望中慢慢等待死亡。
(后来,在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便汲取了肃政廉访司的经验,创立了巡按御史制度。
与肃政廉访司不同的是,巡按御史制度虽然也是在全国范围内划分为了十三道进行巡查贪污腐败问题,但为了防止反贪部门出现贪污的情况,他将巡按御史的级别制定为了正九品(后期改为正七品),可谓是芝麻官中的芝麻官。
而这些巡按御史的选拔也与元朝不同,元朝的肃政廉访司官员,都是从勋贵子弟中挑选,都是一些不懂人间疾苦的纨绔子弟;但明代的巡按御史们则最低都要求是举人以上的高学历人才,不仅如此,还得由皇帝过目,看看此人是不是一个清正廉洁的硬骨头。
可能有些人会想,假设我是巡按御史,我现在官职这么低,一旦我把那些高官们给得罪了,他们日后给我穿小鞋怎么办?
开玩笑,不敢管贪污,你当什么巡按御史?
一旦有这种行为发生,巡按御史的下场比那些贪官还要惨,轻则杖责一百,而后流放至偏远之地;重则抄家灭门,诛灭九族。)
好了,我们回归正题,虽然肃政廉访司日后变成了巨贪的“反贪部门”,但不可否认的是,各道的肃政廉访使,那也都是在皇帝眼中最清正廉洁的人才能担任的,而且基本这些人都属于皇帝的心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