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陛下如何选择,都难以两全。”
“读书人与百姓的视角本就不同,他们更在意陛下是不是明君,而百姓更在意陛下是不是仁君。”
“可你要知道,仁君未必是明君,明君又岂能做仁君?”
要做明君,该下的杀手决不能手软,必须以雷霆手段痛击奸佞。
手握屠刀,鲜血淋漓的人,断然不会被认可为仁慈之人。
反之同理,想要做仁君,对什么人什么事情都网开一面,那么奸佞就无法杜绝。
犯罪的成本小了,不会让坏人感念仁慈,只会让坏人更加有恃无恐。
反正最后能保命,何不放手一搏呢?
曹辅看向李纲说道:“你若是不把这个消息带回来,陛下不知情的话或许还有的选择。如今这般,你让陛下如何做是好呢?”
“李纲啊!你这次真是把陛下陷入两难之地了。”
曹辅一番话,说的李纲羞愧难当。
李纲并非愚蠢之人,他也不是看不透大局。
只不过,他当时太上头了,根本就没想到这么多。
毕竟还是年轻,李纲被赵佶和童贯的这一出双簧给刺激的无法保持冷静。
他想到了不妥,但没有更加深入的想到这么多。
这件事情上,李纲确实处理的不妥当。
他咬死不过来的话,就是他为赵桓背这个锅。
赵佶就只能自己主动跟赵桓提出来,若真是这样的话,那局面就不一样了。
陷入两难之地的就是赵佶。
关键点就在于李纲是赵桓亲自封的迎圣使,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代表的就是赵桓。
“这……我……”
李纲张口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