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将来书院的名气更大,教学的东西更加完善,那数量级必然还要上一个台阶,那是管宁的学说又有多少人学?
当真是会名留千古,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了。
“子惠先生说的何其容易,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现今天下大乱,老百姓能过好日子已是不易,又谈何识文断字啊”
周文说的好听,那么大一个学校,而且不是官办,要知道这个时代,读书的也就世家大族加上地方的豪强。
像刘备年少时都要靠叔父的资助,才能去卢植那里旁读。
普遍性的教育纯属是天方夜谭,要知道就算是在后世,共和国极力的推广义务教育,但是在广大农村还是又迫于生计的问题成为了九年义务教务的“漏网之鱼”。
“幼安公来了便知,文既然决议要办,自有方法”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以精盐赚取财富,大力发展农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好的日子。再者书院也不可能一下全部搞起来,可以分批建设,分批发展啊。
“好,那某便来试一试”
管宁斩钉截铁的道。
终于被说动, 文人的那点理想、诉求是什么,周文清清楚楚。管宁在辽东着书立说为的什么?还不就是将自己的思想、学说推广,让后人看看。
若是没人推广,没人延续、没人认可,就算是思想再先进,学说更精深又能如何?
又不是写日记,再说正常人谁写日记啊。
文人嘛,就那点风骨和弱点了,还不拿捏的死死的?
却说自管宁被周文忽悠来了长广,又从辽东带下来数十名弟子。周文便开始颁布政令,开始在貕养泽以北,趁着春耕结束,农闲时期,依山伴水修建一座书院。
其中包括主楼一座,各类分学楼宇十余座,东莱的百姓对于周文这些政策习以为常。以往的以工代赈,给予了不少流民和百姓新生,让他们没有在饥饿和寒冷中无助的死去。
是故周文政令一发,长广附近立刻便有数千百姓报名参加书院的修建,自然以周文的财力和计划不会立马一通就把书院全部盖好。
一者现在的老师还很好,整个教育体系的搭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慢慢来,而且学生也一下子不会很多。
虽然在东莱,对于诸如匠人之类的地位有很大的提高,但是整个大汉的骨子里依然将儒家经典摆在首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