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四天三晚

西山往事 西山宅客 1469 字 19天前

有重庆饭店、豪博宾馆、东方茶楼、中西医结合诊所、lao挝万通国际客运有限公司国际班车的招牌闪闪发亮(琅勃拉邦-西双版纳--中国昆明)。

这就放心了!语言障碍带来的担心和风险,顿时降低为零。

其实,不跟团,一个人来,都没有任何问题。

俞敏决定走更远一点,欣赏一下琅勃拉邦城市夜景。

可是,家庭宾馆周边的夜景,由于处在城市最边缘,地理位置比较偏僻,既到不了河边,也看不到繁华地段。

实在没有可看之点。

俞敏没有进中餐馆,而是选择进了一家当地人开的小餐馆。餐馆老板是个女的,蛮漂亮。会中文。

老板娘用中文问俞敏:“吃点什么呢?”然后介绍:“有面条、稀饭、米饭。”

俞敏说:“米饭,炒俩菜,一荤一素就行。”

“那就青椒炒肉、再来个白菜,怎么样?”

“行,可以。”

“请稍等。请坐下先看看电视。”

“好。”

语言沟通交流完全没有任何问题,这和在国内没有多少区别。俞敏一时有点迷糊了,我到底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呢?

俞敏习惯性地掏出蒋超照片,不失时机地询问老板娘。俞敏知道不会有期待的答案。

但是,不问问,又放心不下。

琅勃拉邦是这个国家第二大城市。它曾经一直是首都,也是佛教中心。也是一个全城没有红绿灯,却交通秩序井然的老城。

走进琅勃拉邦,也就走进了这个国家的历史。

漂亮的小别墅、咖啡厅、茶座、寺庙、佛塔林立。仅市区内就有三十多座寺庙。居民笃信佛教,是名副其实的佛都。

每天清晨,和尚沿街化缘,成为一大人文景观。

等待布施的信徒,沿街排列。等各个寺庙的和尚十来个一组,排着队到来时,信徒便把糯米饭、粽子等食物,依次献给和尚们。

化缘的和尚,排成长长的队列,右肩背一个竹篮,竹篮里放有化缘银钵。银钵有盖子,每走几步,他们会将自己银钵里的食物拿出一点,投放到事先摆在路边的塑料桶里。

听说,那是为那些没能出来化缘的老弱病残的和尚准备的。

他们光脚走路,有老有少。

一整条街,都晃动着黄色的袈裟,场面非常震撼。在太阳的照射下,映照出琅勃拉邦人对宗教的虔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