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地少,眼见勤快一点开荒再种两亩拓,很快就能吃饱穿暖了,个个积极。
村里随着家里有小孩进学,孩子又回家跟大人讲学堂的情况,潜移默化,村里的风气渐渐改变。
王桂花看到方盈,不再是以前那样阴阳怪气嘲讽,而是笑着打招呼了。
方盈做这么多,心意总算没有白费。
其实方盈想得很简单,再有天灾人祸的时候,村子里的人不拖自家后腿就行。
解决温饱问题容易,要使人明智不易,而要使人明智,则离不开教育。
想到村里学堂请的第一个夫子邓先生,已离开村子半年有余,远赴京城赶考,再无音信。
人生来往过一段时间的人,多数会成为过客,但心里总是希望,好人一生平安。
方盈站在廊下想了很多,满怀心事回到家里。
只恨自己是女儿身,不能参加科举,不能封侯拜相改变这个世界,只能寄望在自己儿子身上。
儿子还太小,要参加科举还要几年时间,长路漫漫。
换掉一身汗湿衣服,方盈坐在书桌前提笔写教材,再有三个月慈幼院就要开学,此事不能再拖了。
已经说服刘先生,带城隍庙十来个小乞丐住了进去。
起初刘先生不愿意,方盈说住进去不算自己下人,他们都是自由身。
刘夫子眼看庙里的几个小姑娘日渐长大,住在庙里确实不便,这才应承下来。
当到了慈幼院,刘先生都被慈幼院的规模惊呆了。
当初动工仪式的时候,只知道大,现在建成,亲自看到才叫震撼。
当时方盈说的:“刘先生,这不算大,和县城的官学相比,还差得远呢。”
方盈提供一片菜地给他们,菜要自己种,才有得吃。
自此,刘先生才明白方盈说并非下人的说法。
就算有地方住,也要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
写满两页纸,翻过一张纸,正准备写的时候听到敲门声。
“谁呀?”
“大嫂,是我。”
方盈在屋里,听到张季远的回话声,于是搁下笔,走过去拉开门。
“三弟,你找我有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