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二两三两的加就好了,加太多,把他们胃口养大了,你怎么办?”方盈瞅了瞅张季远。
现代哪个老板不哭穷,就是挣钱了也跟员工哭穷,说白了就是不想给员工涨工资。
方盈觉得自家人确实厚道,自己挣钱了就想拉拔一下乡亲。
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一下子给得多,下次不给就要变仇人了。
人心不足蛇吞象,一点一点加,让他们习惯才行。
方盈无法跟张季远说心理学,这得他自己在管人的过程中慢慢体会。
张季远琢磨一下大嫂说的话,觉得有理,要是自己的话,明年不给涨奖金,心里肯定不舒服。
还不如每年涨一点,每年都涨,看着心里舒服。
还得大嫂提醒,自己想不到那么多,张季远发觉自己跟大嫂比,还差得远哩。
按大嫂的说法,加到二十两银子,要五六年时间,自己五两五两加,两三年就到。
村里没分家的人家,就因为在工坊做工,要上交大部分银子,有的家里已经产生矛盾,闹着要分家。
当然方盈要求,一部分钱要留在做工的人手里,这个想法的出发点是好的。
但是有的婆婆巧立名目,让儿媳妇买这买那,最后手里的钱一分不剩。
今年种拓,村里家家都有十两左右的收入,旱地多的人家,明年肯定会翻倍。
还有今年种刺玫花的人家,明年花也有一部分收入,这两项加起来有二十多两收入。
到时候给雇工发十两拿回去,也不能压家里一头。
全年的收入,已经让他们家里有矛盾了,现在再拿十两回去,只能让矛盾加剧。
当然这只是一部分人家,绝大多数的婆婆还是好的,家里有固定收入她们开心。
方盈相信,五、六年村里不会再是这种情形,到时候拿三十两回去,都不会再有人惦记她们手里的银钱。
方盈相信五六年后,就算给他们发三十两银子,他们也不会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