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这样的家庭,女孩子读书自然是单独请人教导,何必送到外面,而且女儿聪慧,据说是在神仙那里学到的文字和世间相差不多,自己鼓捣了一段时间便能写能读了,另外的书画女红,她不愿学,做父母的自然也不会逼迫。
不对,怎么自己也扯远了。尤老爷摇了摇头,把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甩出去,说起正事来。
尤袖年初一时嫌赚赞速度太慢,生出给学院包饭的想法,并慷慨激昂的沿用那套“把美食带给更多人”的说法提了一嘴。
她说完就忘,尤老爷却放在心上,这不,今天就给找好了。
“喏,全写下来了,拿回去看吧!”说着,一叠薄纸被塞到喜鹊手里,然后她们就往隔壁书房走。
尤袖走的还直犯晕,怎么一下子又有事情要忙,被死去记忆突然攻击的感觉涌上心头。
但抱怨虽抱怨,活还是要干,呆在书房里,认真阅读,竞争上岗。
薄纸一页一页被翻开。
京城几十万民众,学院大大小小分很多种。
教少年学子的都是官办,比如尤景他们之前读的东林书院,需要先拥有一定知识后考进去,里面形制规整设施完善,一应用品也全交由官府,商户是插不上手的,更别说像现代大学一样个人能在里面拥有一个窗口。
官办下面分族学和私塾,都很容易理解,一个是族里自己出地方请老师办的,只收同族孩子,各种差使自然也“内部消化”,一个则是由教书先生们自主办学,学生各家的收,需要的东西也都得外面买。
如此一来,外人能做的只有私塾。
尤老爷给找的便是颇为有名的一家,人数不少,一直保持在约三百名学子,年龄从七八岁到十三四岁都有,分为不同的班,雄心壮志想考官学和扫个盲出去找活干的。
收学生取的就近原则,上午来下午走,不提供住宿,有一餐饭可以吃,每月交一定数额的钱就好,学院里面有个大厨房,厨子则是同食材采买一起外包,本来和一户自家弄厨艺班子的人家合作着,因种种原因去年结束了,需要寻人来填补空缺。
想要做的人还蛮多的,这家学院的院长姓沈,为人严谨负责,挑挑拣拣,手艺、报价、原材料供应,各方面都要看,剔除了大部分人,最终只剩下两家。
另一家也是经营小餐馆的,各方面还不错,但和酒楼都能做成京城三大楼之一的尤家没法比,沈院长之所以没有拍板,主要是觉得自家学院里只需要一些“平民”的饭菜,预算有限,而且也弄不清大商户怎么突然就对这生意感兴趣了,万一只是一时兴起做两天不做了,又得麻烦的重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