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他的坚守。他是整个长安目前的主心骨,若他逃了,长安的百姓该如何看他?
(你这孩子,咋这么倔呢?该逃就要逃知不知道?命最重要!你是我刘邦的子孙,不是那楚霸王的子孙!朕的厚脸皮……不对,朕的帝王之术没学到,学他不肯逃命干什么?乖,听爷爷的话,先逃!)
刘邦一听刘启想留下来的决定,立马就不淡定了。
额……刘邦的话让刘启沉默了。
嗯,说得对。该逃的时候就得逃。高祖都发话了,他还纠结个啥劲呢?
要是高祖没发话呢,他直接来句“爷爷,孙子想直接逃了。”不得被高祖问候一番?然后打上“不肖子孙”的标签。
相反,和高祖表明自己不会未战而逃,这个心意就到位了,渲染效果会非常好。
高祖让逃,刘启再逃起来的时候,也就没了心里负担。
“不行,孤若是走了,长安的百姓该如何?”
刘启的表面功夫还是要做一做的。要不然手下的人以后谁还敢跟着他?
一言不合就把自己的手下抛弃,把自己的百姓抛弃的老板,还有活下去的可能吗?
手下被刘启的决心惊讶到了,然后自我脑补了一段戏,瞬间就感动得稀里哗啦的。
几个手下当即跪了下来。
“殿下,您的安危乃国家大事,才是当前最重要的事,若您不能逃出去,那我们奋战的意义是什么?”
刘启扶起手下,说得情真意切。
“不,与长安的黎民百姓相比,孤的安危算什么?你们别劝了,孤心意已决,此番誓要与长安城百姓同生死!可叹孤与父皇父子情深,此番却因为小人挑拨,不得不反目……”
一番话说到最后,差点连自己都感动了。
远在另一边的高祖听了直皱眉。
(孙砸,你要不要听听看你自己说了什么?)
后知后觉的刘启:哈?我刚刚说了什么?我居然要跟长安的百姓同生死?我现在撤回这句话还有用吗?
“殿下大义啊!我等钦佩!”
手下痛哭。
有这般主子,他们也算是死,也知足了。
手下迅速地传达了刘启的命令。
长安的百姓像历史上的那样,被迅速地组织了起来,准备一起抵抗即将到来的朝廷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