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部尚书夏元吉受命从全国各地征调二万军户、二万民户、一万匠户、一万盐户,迁往安南,

这可将他难坏了。

安南路途实在太遥远了,气候实在太恶劣了。

户部向南直、浙江、福建、广东、湖广各布政司发文,要求他们配合执行。

这些人口大省已经不止一次向北方迁移人口了,现在竟然又要向远在天边的安南迁移人口。

迁几万户人口去安南,不过是杯水车薪。

今年开了这个口子,明年必定继续,慢慢就成了惯例。

一年两年还勉强能忍,长此以往,如何了得。

人口减少了,种的地必然减少,赋税必然随之减少,傜役也无人承担,这一切损失,究竟算谁的?

百姓们背井离乡,长途跋涉前往安南,路途劳累和疾病,将会使很多人失去生命。

到达安南后,这些移民也面临着诸多困难。

他们需要适应陌生的环境,开垦荒地,建立新的家园。

安南气候炎热潮湿,对他们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为了争夺土地,也将与安南人发生冲突。

反对的意见像雪片一般飞来,令夏元吉应接不暇。

吏部尚书骞义受命选调二十名进士、三百名举人,派往安南,充实各府县,也进展得极不顺利。

朱允熥为此感到十分头疼,他明白迁民实非易事,但安南的发展又刻不容缓。

他在文华殿召见骞义和夏元吉,共同商议解决之法。

朱允熥问道:"二十名进士和三百名举人,选调好了没有?"

骞义面露难色,"安南实在太偏远了,臣费尽了口舌,也没有几个进士和举人愿意去。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如果强迫他们去,去了之后也是出工不出力,没有什么意义。"

朱允熥怫然作色,怒道:"朝廷养士数十年,他们就是这样忠君报国的吗?罢了!死了张屠夫,难道就吃带毛猪不成?"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既然进士、举人不想去,那就派生员去。在南京九门张出榜文,凡是愿意前往安南为官的生员,年俸一百八十两,赐举人出身,在安南干满三年,凡成绩优异者,赐进士出身。"

寒窗苦读十年,考上进士,当上一个大县的县令,年俸也不过六十两。

小小的生员,到安南镀镀金,就摇身一变,成了进士,还能拿三倍俸禄。

这叫人情何以堪?

骞义道:"陛下……这……不妥吧?"

朱允熥反问道:"有什么不妥的?"

骞义道:"如此一来,置科考于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