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的庄严仪式缓缓落下帷幕,随着最后一缕青烟消散于天际,夷妃改封为夷公主的册封大典也正式宣告完成。金色的册书在阳光下闪耀着尊贵的光芒,映照出她新身份的无上荣耀。然而,这份荣耀并未能完全驱散京城中官员们心头笼罩的阴霾。
这场册封,本就非同寻常,是在一场突如其来的下毒风波中临时决定的权宜之计,其核心目的,乃是安抚并留住那些因恐惧而蠢蠢欲动的朝廷重臣。风声鹤唳之中,册封仪式仿佛成了一场政治博弈的缓兵之计,每个人心中都揣着各自的算计与不安。
仪式结束后,一道意外的圣旨打破了原有的紧张氛围,宣布官员们可以即刻离宫,但其中却暗含玄机——文官需先行离去,武官则需稍后跟随。这道旨意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官员们面面相觑,心中更是疑云密布,不知府尹大人对于那起下毒事件的调查已进展到何种程度,更不清楚自己是否已彻底脱离嫌疑。
尽管得以离开这束缚人心的皇宫,官员们的内心却并未因此轻松半分。他们深知,在这权力斗争的旋涡中,一步之差便可能万劫不复。因此,即便是平日里交情匪浅的同僚,此刻也都不敢轻易开口,生怕一不小心说错话,便成为他人手中的把柄。即便是想要低声交谈的熟络官员,也会在被询问时,连忙摆手,示意待到上了马车,远离了这监视重重的皇宫,再行细说。
于是,上百名官员在侍卫的引领下,井然有序地走出宫门,除了脚步声和偶尔衣袍摩擦的细微声响外,竟是一片异常的寂静。这份静谧,与其说是对皇权的敬畏,不如说是每个人心中那份难以言说的忐忑与戒备。
而那些等待在一旁的武官,亦是神色凝重,他们或仰头望向灰蒙蒙的天空,或低头凝视脚下的石板路,大多选择沉默不语,更有甚者,干脆盘坐于地,闭目养神,似乎是在借助这种方式,试图平复内心的波澜。在这看似平静的表面下,实则暗流涌动,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应对着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以及那未知的未来。
京城府尹与小框子匆匆赶回御书房的时候,赵成宇已经端坐在案前,神情凝重地审视着手中的一份密报。御书房内烛火摇曳,映照出他坚毅的脸庞和不怒自威的气势。与此同时,太子正耐心地陪伴着武官们,在宫殿的另一侧等待着出宫的命令,他们的身影在昏黄的灯光下拉长,显得格外庄重而沉稳。
夷公主,这位新晋的公主,在经历了册封大典的繁琐与疲惫之后,直接奔向了她心中最温暖的避风港——赵祺儿的寝宫。她不顾形象地扑倒在柔软的床榻上,拉着皇后赵祺儿的手,央求着一起入睡。赵祺儿,这位温婉贤淑的皇后,虽然心中挂念着皇上可能随时的传唤。于是,她只穿着轻便的便服,斜倚在床上,手中捧着一卷书,一边阅读,一边温柔地陪伴着夷公主,偶尔抬头,目光中满是宠溺与关怀。
另一边,京城府尹踏入御书房,脚步沉稳而有力,他深吸一口气,开始向赵成宇汇报案件的最新进展:“陛下,经过详细调查,马将军是被郭副将灌醉的,而郭副将麾下有一名士兵在西市的下水道中被发现身亡。当调查深入到郭副将时,我惊讶地发现,他的队伍人数并未减少,经过一番细致的排查,我揪出了顶替的士兵。面对铁证如山,郭副将终于坦白,因一时找不到失踪的队员,他擅自做主,让其他休息的队员顶替上阵。至于他为何会答应他人安排人进队,据他所述,是因为售买之人自称是珍妃的人,声称珍妃在外有私物需取回,故需人暗中协助。然而,这理由显然站不住脚,珍妃若真要取回私物,只需吩咐宫女太监即可,何须如此大费周章?郭副将一时被金钱蒙蔽了双眼,未及深思便应允了此事。”
赵成宇闻言,不禁皱了皱眉,手指轻轻敲打着案面,似乎在权衡着利弊。“郭副将,此人该当何罪?是领受军棍,还是抄家灭族?”他沉声问道,目光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威严。
府尹闻言,连忙躬身答道:“陛下,按律当诛三族,但考虑到郭副将虽有罪,却也是一时贪念所致,且未造成更大的后果,臣斗胆建议,可判抄家之刑,以示惩戒。如此,既彰显了国法之严,又留有余地,以示陛下宽仁之心。”
赵成宇闻言,微微颔首,目光中透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柔和,他说:“既然郭副将一时贪念铸成大错,便让他的家人回归宗族,从此不可再为将。”府尹闻言,心中暗自松了口气,连忙拱手作揖,感激涕零地说:“下官替郭副将及其家人谢主隆恩,陛下宽宏大量,实乃社稷之福,百姓之幸。”